首頁
1
那些年 那些事
2
印石珍賞會
3
憶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賞會(一)4
https://www.liaoyidao.com.tw/ 一刀無二心♦廖德良印鈕繫情
一刀無二心♦廖德良印鈕繫情 108 台北市萬華區
許肖仙與大千先生印與一方煨烏印章的重逢‧誌念原主許老先生廖德良  原著口述趙貴雄  編撰補遺最近友人收藏到一方黑色壽山石印拿來與我共賞,印面為張大千先生為許肖仙先生所刻,篆文為「許氏小仙平生神遊珍祕之寶」,邊款為「小仙道兄屬 大千」,且王壯為先生又為此印作邊款銘記,款文內容為「大千畫法絕代 時亦作書治印並軼凡蹊 此其三十年前 為肖仙先生所作 承示屬提 戊戌夏日壯為」。「許氏小仙平生神遊珍祕之寶」 邊款「小仙道兄屬大千」邊款「大千畫法絕代 時亦作書治印並軼凡蹊 此其三十年前為肖仙先生所作 承示屬提 戊戌夏日壯為」戊戌年為民國47年,往前推卅年,那就表示此印應該是民國17年左右創作完成。而民國47年當時,王壯為先生應該還在陳誠先生處擔任機要秘書。在2017年嘉德春拍『舊日風雅——張群自用印專題』中,有一方也是在民國47年,陳誠先生囑壯為先生治印,篆文為「人生七十才開始」,石材是壽山田黃薄意扁方章,在收藏盒還有陳誠先生親筆題字落款,由此可窺探那個年代的背景關係。直到陳誠先生仙逝,老蔣總統為感念其情誼,指示要妥善安排為其工作的部屬,壯為先生在那時被安排到交通銀行任職,李猶先生那時還是他的上司。至於壯為先生與許肖仙先生交往經過,我並不清楚,只記得當時認識許肖仙先生時,他與壯為先生已有交往。後來,在摩耶精舍捐給台北故宮的『大千先生平居自用印』當中,壯為先生就有八方印章,而大千先生自刻的自用印也有五方。那時才想起,每當大千先生回台,許肖仙老先生都是摩耶精舍的座上賓,想來在那年代,藝文界與政要之間的互動緊密,非一般人所能得知。印石珍賞會,結識許老先生許老先生本為江蘇常州人,其父親在京滬為絲業鉅子,晚年病逝上海,許老先生承其餘蔭一直隱居滬上,從其同鄉會上的些許訊息得知,在上海時期,應該就常游於藝術文玩之間。民國卅八年,大陸軍事形勢逆轉,遂隻身攜大批古玩書畫來台,因出走倉促,以致妻女未能同行,可想其精神與起居備極孤苦。而我與許老先生相識,起因是民國62年時,好友張心白先生在松江路上開設的「中華牙科」。當時老一輩的印石愛好者,於此成立「印石珍賞會」,診所內每月舉行一次賞石聚會。許老先生與張心白先生本為舊識,他鄉遇故知,又皆是藝術的創作與愛好者,進而相識而聚。許老先生偶至此會,而我與許老先生就是在此賞石的聚會上認識的,印象中許老先生相當內向斯文,身形微顯瘦弱,當時(民國62年)已七十多歲。許老先生來台之前是上海申江紡織廠的少爺,當時有聽聞張大千先生遊於上海時,與其家族有過交往,我想這枚印章便是當時大千先生與其交流所作。大約民國70年,心白先生前來,提及許老先生隻身來台,租屋獨居,而現居原屋主欲將房屋收回,請我幫忙找房子,最好有熟識的人住在附近比較安心。當時,我約略探訪一下,想起有一位好友張又仁先生,從事台灣玉雕刻,在台北新店的五峰路上租了一間日式舊宿舍,後院剛好還有一間獨立的儲藏室可以分租給他,所以許老先生便透過我當介紹人來入住,也相當滿意。可惜於民國71年(壬戌年)某日,在其住處不幸發生火災,朋友張先生發現許老先生住處冒出濃煙,趕緊衝上前去拍門呼叫,在千鈞一髮之際,只見許老先生慢慢開門出來,手中僅只捧著祖先牌位,唉﹗這就是當時多數渡海來台人民的寫照,客寓他鄉,只有祖龕聯繫著故土情懷。在消防人員滅火後清理火場,發現一些瓷器字畫收藏大多付之一炬,只剩一只小鐵箱裡有數方印石,這方壽山石就是裡面其中之一。此方壽山石章的印鈕,原本刻著兩隻獅子,大獅子上面的小獅子,因火災而有毀損,當時經我簡單修整而有現在的形貌,後來為我們石友張守積先生收藏。 許肖仙先生的這方印章,遭祝融煨烏受損,經廖老師修整。 許老先生經過這場火災之後,其身家財產幾乎一無所有,從此身心狀態每況愈下,得心白先生收留,在診所後的小房間裡勉為棲身。可惜在隔年,許老先生於診所房間前因身體不適往生,當時得知此事感到相當惋惜,也因重逢此印石,回想起這段已過卅多年的往事。友人希望我把這段經過記錄下來,讓後人得以了解此方印章的淵源由來。其實不僅是此方印章有此歷程,印鈕篆刻在台灣的發展,在那個年代裡都是充滿著文人政要之間的交流軼聞,也記錄著大時代遷流裡的生活辛酸,和一種單純的滿足。那一種濃郁的人文風情,是現今印石收藏者難以經歷體會的。2017/9/28  廖德良 記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許肖仙與大千先生印 2023-11-14 2024-11-14
一刀無二心♦廖德良印鈕繫情 108 台北市萬華區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一刀無二心♦廖德良印鈕繫情 108 台北市萬華區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3-11-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112年度印鈕工藝文化傳習計畫】贊助單位:臺北市文化局。「廖德良印鈕工藝傳習計畫2023年度師生成果展」歡迎至FB粉絲專頁參觀指教! {工巧明} 新單元→印鈕傳藝教學影片,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 {一刀無二心}國寶印鈕雕藝大師。廖德良一刀老師。第一手記錄。經典名作。深度賞析。一窺印鈕藝術堂奧。藏家同好推廣交流。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賞會(一)


作者:粹 人
特別感謝 王純傑先生 授權刊登本文
原載於《世界日報》December 02, 2009

 (一)
我從小個性內向,常跟在父親身邊,看他披著毛巾,滿頭大汗地揮寫字畫;看得出神,也就興致勃勃地替父親研墨拖紙,六歲開始臨帖習字,在他七個子女中總算有我這么兒繼承了他的志趣。

十二歲那年父親病逝,母親悲慟逾恆,連所創辦的「唯他肉鬆」也沒興趣再繼續經營下去,在我二十七歲時也因肝病去世了。因此,每當我見到朋友們的父母親健在,總會讓我羨慕不已;無形中導致我喜歡與年長者接近,一方面可以學習他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老輩的慈暉。

我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對金石特別留意,經常流連在衡陽街的「點石齋」、和平東路上的「大學美術社」等印石店家。有一天,走進了在中華商場三樓的印章專賣店「壽石齋」,認識了在那裡刻鈕的廖德良兄。德良兄外號「廖一刀」,獨步當今印鈕雕刻界,獲台北市認定為「傳統工藝大師」。


85577c7c7fec815cf9a5711d3786eab3.jpg

民國62年,廖老師年28歲,於中華商場開設「壽石齋」。
1973年,在「駱伯」的首肯與鼓勵之下,在中華商場他本店的隔壁幾間,開設了「壽石齋」圖章店,除自立門戶之外,還可以就近關照駱伯。高掛背後的是王壯為「壯公」所送的題字。
圖片提供:廖德良

017becce12777e097f6414f63980f7b6.jpg

 作者王純傑攝於中華路壽石齋,年輕時期就愛往這地方跑。
圖片提供:廖德良

後來,幸運地遇到了領我進入篆刻門檻的心白「小張」先生。如果不是小張先生,我一定還是個「不識個中滋味」的一般玩石者而已。 

一九七三年,我們這些印石同好成立了「印石珍賞會」,發起人以齒序論,是張守積、王澤恒 ( 北岳 )、黃靈芝、張金奎 ( 心白 ),然後就是年紀差了一大截的筆者(王純傑),記得德良兄也是在內的。

大家都本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情懷,讓我感受到「以石會友」、「以友廣智」更深層的涵意。每次聚會,欣賞到自己喜愛的印石珍寶時,都會令人有不同的領悟與悸動,這幾年無限樂趣的生活,真是回味無窮。

「印石珍賞會」的基本活動,就是每月聚會一次,大家輪流選個主題,好比「紅色印石」,這個月每個會員就把自己手邊收藏的、或是能找來的「紅石頭」都帶來,大家一起欣賞、觀摩、比較,還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我今天對印石的認知,可以說都是那些年學到的。當年來參加「印石珍賞會」的學者名流真是不少,像王壯為、曾紹杰、王公簡、宋膺三、張慕漁、楊雲萍、張直厂、吳堪白、江兆申、耿殿棟、周錦寬、張紹載、張建安、楊作福、梁乃予、陸文雲先生都是常客。另外像熊式一、黃杰、秦孝儀、黎東方、青山杉雨以及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等,都曾來參加過我們的聚會。我的字號「粹人」,就是王壯為先生為我取的。

「印石珍賞會」的發起人裡面,「二張」( 張守積與張心白 ) 與我互動密切。我們仨那時候形影不離,幾乎任何場合只要有印石活動,就會見到我們。

台灣有句俚語「笨猴玩石頭」,大家見到我們如此瘋石頭,就用這句話來取笑我們。我們不但不在意,原本屬猴的大張,更是「嘿嘿」一笑,表示認了。玩到後來成了精,藏石界還送給了我們仨「兩張王牌」的綽號。

我們上山下海到處去找石頭,真是不亦樂乎。刻印的石頭並不是隨處可揀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用鋼刀可以刻得動,硬度二到三度 ( 鑽石十度 ) 的石材,太硬不行,太軟也不好,還得考慮色澤及質地等等。


續篇:   憶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賞會(二)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