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那些年 那些事
2
印石珍賞會
3
緬懷 台北印石珍賞會〔上篇〕4
https://www.liaoyidao.com.tw/ 一刀無二心♦廖德良印鈕繫情
一刀無二心♦廖德良印鈕繫情 108 台北市萬華區
許肖仙與大千先生印與一方煨烏印章的重逢‧誌念原主許老先生廖德良  原著口述趙貴雄  編撰補遺最近友人收藏到一方黑色壽山石印拿來與我共賞,印面為張大千先生為許肖仙先生所刻,篆文為「許氏小仙平生神遊珍祕之寶」,邊款為「小仙道兄屬 大千」,且王壯為先生又為此印作邊款銘記,款文內容為「大千畫法絕代 時亦作書治印並軼凡蹊 此其三十年前 為肖仙先生所作 承示屬提 戊戌夏日壯為」。「許氏小仙平生神遊珍祕之寶」 邊款「小仙道兄屬大千」邊款「大千畫法絕代 時亦作書治印並軼凡蹊 此其三十年前為肖仙先生所作 承示屬提 戊戌夏日壯為」戊戌年為民國47年,往前推卅年,那就表示此印應該是民國17年左右創作完成。而民國47年當時,王壯為先生應該還在陳誠先生處擔任機要秘書。在2017年嘉德春拍『舊日風雅——張群自用印專題』中,有一方也是在民國47年,陳誠先生囑壯為先生治印,篆文為「人生七十才開始」,石材是壽山田黃薄意扁方章,在收藏盒還有陳誠先生親筆題字落款,由此可窺探那個年代的背景關係。直到陳誠先生仙逝,老蔣總統為感念其情誼,指示要妥善安排為其工作的部屬,壯為先生在那時被安排到交通銀行任職,李猶先生那時還是他的上司。至於壯為先生與許肖仙先生交往經過,我並不清楚,只記得當時認識許肖仙先生時,他與壯為先生已有交往。後來,在摩耶精舍捐給台北故宮的『大千先生平居自用印』當中,壯為先生就有八方印章,而大千先生自刻的自用印也有五方。那時才想起,每當大千先生回台,許肖仙老先生都是摩耶精舍的座上賓,想來在那年代,藝文界與政要之間的互動緊密,非一般人所能得知。印石珍賞會,結識許老先生許老先生本為江蘇常州人,其父親在京滬為絲業鉅子,晚年病逝上海,許老先生承其餘蔭一直隱居滬上,從其同鄉會上的些許訊息得知,在上海時期,應該就常游於藝術文玩之間。民國卅八年,大陸軍事形勢逆轉,遂隻身攜大批古玩書畫來台,因出走倉促,以致妻女未能同行,可想其精神與起居備極孤苦。而我與許老先生相識,起因是民國62年時,好友張心白先生在松江路上開設的「中華牙科」。當時老一輩的印石愛好者,於此成立「印石珍賞會」,診所內每月舉行一次賞石聚會。許老先生與張心白先生本為舊識,他鄉遇故知,又皆是藝術的創作與愛好者,進而相識而聚。許老先生偶至此會,而我與許老先生就是在此賞石的聚會上認識的,印象中許老先生相當內向斯文,身形微顯瘦弱,當時(民國62年)已七十多歲。許老先生來台之前是上海申江紡織廠的少爺,當時有聽聞張大千先生遊於上海時,與其家族有過交往,我想這枚印章便是當時大千先生與其交流所作。大約民國70年,心白先生前來,提及許老先生隻身來台,租屋獨居,而現居原屋主欲將房屋收回,請我幫忙找房子,最好有熟識的人住在附近比較安心。當時,我約略探訪一下,想起有一位好友張又仁先生,從事台灣玉雕刻,在台北新店的五峰路上租了一間日式舊宿舍,後院剛好還有一間獨立的儲藏室可以分租給他,所以許老先生便透過我當介紹人來入住,也相當滿意。可惜於民國71年(壬戌年)某日,在其住處不幸發生火災,朋友張先生發現許老先生住處冒出濃煙,趕緊衝上前去拍門呼叫,在千鈞一髮之際,只見許老先生慢慢開門出來,手中僅只捧著祖先牌位,唉﹗這就是當時多數渡海來台人民的寫照,客寓他鄉,只有祖龕聯繫著故土情懷。在消防人員滅火後清理火場,發現一些瓷器字畫收藏大多付之一炬,只剩一只小鐵箱裡有數方印石,這方壽山石就是裡面其中之一。此方壽山石章的印鈕,原本刻著兩隻獅子,大獅子上面的小獅子,因火災而有毀損,當時經我簡單修整而有現在的形貌,後來為我們石友張守積先生收藏。 許肖仙先生的這方印章,遭祝融煨烏受損,經廖老師修整。 許老先生經過這場火災之後,其身家財產幾乎一無所有,從此身心狀態每況愈下,得心白先生收留,在診所後的小房間裡勉為棲身。可惜在隔年,許老先生於診所房間前因身體不適往生,當時得知此事感到相當惋惜,也因重逢此印石,回想起這段已過卅多年的往事。友人希望我把這段經過記錄下來,讓後人得以了解此方印章的淵源由來。其實不僅是此方印章有此歷程,印鈕篆刻在台灣的發展,在那個年代裡都是充滿著文人政要之間的交流軼聞,也記錄著大時代遷流裡的生活辛酸,和一種單純的滿足。那一種濃郁的人文風情,是現今印石收藏者難以經歷體會的。2017/9/28  廖德良 記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許肖仙與大千先生印 2023-11-14 2024-11-14
一刀無二心♦廖德良印鈕繫情 108 台北市萬華區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一刀無二心♦廖德良印鈕繫情 108 台北市萬華區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3-11-14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112年度印鈕工藝文化傳習計畫】贊助單位:臺北市文化局。「廖德良印鈕工藝傳習計畫2023年度師生成果展」歡迎至FB粉絲專頁參觀指教! {工巧明} 新單元→印鈕傳藝教學影片,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 {一刀無二心}國寶印鈕雕藝大師。廖德良一刀老師。第一手記錄。經典名作。深度賞析。一窺印鈕藝術堂奧。藏家同好推廣交流。


緬懷——台北印石珍賞會〔上篇〕


作者:王純傑

圖片提供:王純傑
原載於《聯合文學》NO.397 NOV.2017.

  

二〇一七年六月六日我再次返回台北,一路上思念著兩位甫過世的忘年石友,詩人黃靈芝與企業家張守積先生。
回憶四十四年前(1973),我們一群在台北愛好印石的朋友成立了一個「印石珍賞會」。會址設在小張心白醫師的中華牙科診所,每月定期聚會切磋玩賞。成員多為學者雅士、各方豪傑,其中有王公簡先生(以下先生略)、王壯為、曾紹杰、宋膺三、許小仙、張直厂、張慕漁、楊雲萍、楊作福、耿殿棟、張紹載、張建安、吳堪白、江兆申、梁乃予、周錦寬、陸文雲、李來儀、黃嘗銘、雕鈕名家廖德良等。

 

 b200d27fce3c9e823d280851ac202a42.jpg
大合照
筆者所攝「印石珍賞會」成員與美國大使安克志合照前排右一張直厂、右二廖德良、右三熊式一、右四王公簡(撫洲先生)、右五黎東方、右六張心白、右七安克志、右八宋膺三,後排右一耿殿棟、右二陸文雲、右三王北岳、右四安拙廬(大使公子)、右六黃靈芝、右七張守積、右九楊雲萍、右十周錦寬夫人、右十四張紹載。
 
最初印石珍賞會發起人,則由張守積、王北岳、黃靈芝、張心白,與我王純傑五人具名。其他四位發起人年齡皆長我約十五至二十歲,這「忘年之交」的真實體驗,至今仍讓我感觸至深。我之記文於此,是為紀念這四位石友均已相繼辭世,當初「印石珍賞會」創始人僅剩下了我一人。我應該將我所知道的一些逸事寫下來,一則與大家分享,再則也為自己追憶這一段真摯的情誼。


首先說在中華商場遇到的小張心白醫師。
當年他已有耳疾,走路時平衡感很差。記得第一次碰面那天,就要搭在我的肩膀上才得走穩,這一搭就搭成了終生的忘年交。松江路中華牙科診所與我工作的八德路很近,我每天中午就到診所包伙。診所後進住著當年上海紡織業鉅子、收藏家許小仙。老先生晚年守著一筒僅餘的藏物居無定所,小張先生就留他住下了。想是小仙公對我這小輩印象不錯,在他過世前幾天,拿著一枚小領管到我跟前說:「這是我的幸運兒,送給你留著!」感激之餘,特別請張直厂先生替我鑿了「平安」二字,這方章子四十年來跟著我天南地北從未離身。

 

c8668f2443c416b2c6051174829221b9.jpg

羊脂白玉印‧平安/印面‧張直厂


【王純傑教授 簡介】

字粹人,一九四七年出生於台灣台北市。其父王景陽先生為當代名書畫家,幼承庭訓六歲習書法,大學期間開始學習金石篆刻。

一九七三與台灣當代書法篆刻名家創立「印石珍賞會」,耳濡目染,益上層樓。大學畢業後,遊學日本,一九八〇年移居美國。
王粹人曾服務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Library of Congress, Asian Division)協助中國書畫、篆刻之研究,並合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古籍藏書鈐記選萃》;一九九八年起在美國史密森國家博物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所屬佛利爾、賽可樂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任研究專員。
二〇〇四年受聘為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東亞書法客座教授。
二〇—〇年榮獲中華民國第十六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中華書藝獎」。
二〇一四年受聘為馬利蘭州藝術委員會(Maryland StateFine Arts Council)及史翠摩藝術中心(Strathmore Arts Center)年度篆刻及藝術導師。
二〇—五年自喬大退休後,繼續於史密森協會及其私人工作室教授書法。
 

 緬懷——台北印石珍賞會〔中篇〕
(續述張心白先生)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