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石傳【前言】
當印鈕的鈕式從早期身分表徵,到後期軟石發現、文人入印開始,印材、印鈕與印面篆文三位一體的連結,就成為玩石、賞石的重點。
尤其自清初開始,由於皇家貴族以及士大夫的喜愛,帶動了玩賞收藏的風潮,於是乎在石頂上雕刻的印鈕,樣式從抽象的龍族、獅、象之屬,到清末民初的飛禽走獸、魚龍以及雲、水、琴、書無不入鈕,精雕細琢、巧奪天工。
在此期間,印石玩賞藝術走向全面化,不獨獨欣賞篆刻印文之分朱佈白,印石與印鈕良莠,亦常為人所樂道,往往得一佳石而摩挲終日,不捨離身。
然而,鈕式形成的概念發想,僅是單純的代代相傳,臨摹承襲玉雕工藝樣式;還是已經有收藏者與雕師之間的思想互動激盪,創造出的獨特鈕式?
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思想孤高、所見廣博,若無匠心獨運、鬼斧神工,尤以隱約透出文人韻味、意寓深遠文化思想之作,恐難入其之眼。
不言之象 圖片提供:日盛基金會
中國易經為群經之首,其三畫卦、六畫卦僅六條實虛線,即能將宇宙實相真理寓含其中,就印鈕鈕式而言,亦多有雷同之處,不僅將中國古典文化濃縮其中,尚有中國文人修身治學的自我期許。
「石不能言最可人」,歷來玩石賞石者多有此說,於此嘗試解開印鈕樣式的「不言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