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廖德良藝師的西門派風格在台灣3
https://www.liaoyidao.com.tw/ 一刀無二心♦廖德良印鈕繫情
【112年度印鈕工藝文化傳習計畫】贊助單位:臺北市文化局。「廖德良印鈕工藝傳習計畫2023年度師生成果展」歡迎至FB粉絲專頁參觀指教! {工巧明} 新單元→印鈕傳藝教學影片,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 {一刀無二心}國寶印鈕雕藝大師。廖德良一刀老師。第一手記錄。經典名作。深度賞析。一窺印鈕藝術堂奧。藏家同好推廣交流。
首頁 工巧明 工巧明 廖德良藝師的西門派風格在台灣
14

廖德良藝師的西門派風格在台灣


廖德良藝師的西門派風格在台灣

作者:獅公


原始發表日期:2011年01月11日
(Yahoo!奇摩部落「獅公髻尾山步道」)

引用本文請務必徵得作者同意!
需註明出處並貼附網址連結。

 

嚴格來說,廖德良老師的印鈕風格,也並非全然是福州傳統的西門派技藝,但是,卻將西門派對於印鈕工藝的底蘊,發揮到淋漓盡致。坊間都說西門派工藝是以「薄意」見長,原因是西門派出了一位薄意大師——林清卿。工藝流派的作品風格,現今印石收藏界似乎也沒什麼人在意了,印石市場在人為炒作下,美學和文化層面,終究還是抵不過金錢誘惑。

前面提到的「薄意」說法,是見樹不見林的論述,也是網路文章大量轉貼所造成的認知,全然忽略整體西門派工藝大師們,對於印石以及印鈕工藝有別於過往的見解,還有工藝風格呈現的客觀環境。這種見解就在於福州的壽山石雕刻工藝,到底是以表現人為雕刻技藝為主?還是以石材質地特色為主、工藝為輔,雕刻技藝則是為印石作增色與僻瑕,以達天人合一的境地。

工藝或是藝術創作,通常都是先有某種想法、看法、認知或見解,然後在創作的過程中,透過技法的表現,呈現在作品之中,這時創作者與作品的交流、對作品風格的體悟,創作者也已經把自己融入到作品裡面了。印石印鈕本身不會說話,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讓它傳播文化,傳達作者思想。印石印鈕花錢買來,若只當它是放在保險箱裡投資保值的石頭,而不知就裡,豈非埋沒了收藏品的藝術價值。

        1960年代以前,印石從原礦到成品的整理,缺乏裁切工具與雕刻機器代勞,要取一枚四方材的印石,需費很大的工程,福州地區老一輩雕刻師傅才借重木工打榫用的銼刀,來修整硬度不高的壽山石。


當時印石的開採技術全賴人工開鑿,壽山石是屬於填充型脈礦,在礦山上先以土製炸藥做小幅度爆破,再進礦坑尋脈礦,找到花崗岩縫中的葉蠟石脈後就慢慢敲鑿,原礦取得非常不易。再加上戰亂的時代背景,篆刻與玩賞印石的市場,本來就是非常小眾化,只存在文人雅士與達官貴人,以及需要印章篆刻的使用者之間。是以,印石的珍貴性與稀少性的共識,就在這種因緣底下被確定了下來。

2f662f1c401f661845e3ab83864a0a57.JPG f73a72122fe146556fb0fa7ddf67d787.jpg

◎水晶凍原礦
壽山水坑凍早期與田黃、芙蓉並稱壽山三寶。因產量稀少,有行無市,尤以水晶凍更是早已封坑,原礦多已片狀出土,常見格裂沙釘,此正是考驗雕師技藝。這等不成才石胚雖說質精包漿通透,但說價格上不了檯面,就等著有點石成金神技之雕師巧手雕琢。

石材瑕疵為常態

再者,質精通透之壽山石,在原始簡陋的開採技術下,印石原胚上的格裂、砂釘等種種瑕疵都是常態。據以前駱伯(陳可駱)分享,他年輕時,為了「青芝田圖章店」的買賣,常要進壽山鄉買石胚,他常說:「反正我一到,石農們便使出渾身解數,無所不用其極的就是為了達到成交目的,在酒足飯飽後,等時間晚了再拿出豆大的煤油燈來看石頭,往往就在七八分醉之下收了一些石胚。一般石材也就算了,田黃呢?那輸贏都快要賭上身家了。」他也常說:「以前沒裂的好石頭都小小的,七八分以上沒裂才稀罕。」

消費者心態都如此,花錢買來當然都是要完整無瑕的商品,誰會買一眼就看出裂紋的石頭,尤其是當成印章使用。好在駱伯當時在福州也認識培養了一些工藝師,透過鈕雕工藝技法,將印石處理成可以販售的商品,小巧的田黃或掘性獨石大多以自然形刻成竹節造型最多;稍微大件者則以半浮雕的蓮葉荷花、人物等題材來規避印石缺陷;完整無瑕的印材,才會在印石上方刻上獅子古獸來當鈕頭。

4de62f73adea24e6dc52219e8fab69a9.jpg
◎田黃‧荷葉鈕
早期說無格不成田,這枚田黃左上右下45度角分布三條紅格,上方三分之一處又有右上左下的一條紅格,格裂以荷葉題材做半浮雕技法來處理。

遮瑕妙化而登殿堂

「薄意」雕刻工法的出現,在當時自是用來遮掩瑕疵的雕法。

「薄意」的工法,源於清康熙時期,印鈕雕刻大師楊璇周彬的淺浮雕。薄意大師林清卿,「初學畫、後棄而攻石,其刻以畫法行之,不做楊、周陳法,自出新意,尤其相石之紋理及裂痕,以工筆山水、人物,施於石上,刻成圖畫,作凹凸狀,即俗稱所謂薄意……」《壽山石譜》如是記載。可見主要在規避石材瑕疵的目的之上,加入人文藝術創作的挑戰意圖,才使得壽山石可以登上傳世的藝術殿堂。

林清卿大師為了提升自己的藝術涵養,自是需要有養成環境的薰陶,故多與書畫界人士交往,所以當時福州書畫界人士的作品,表現多了一份「石氣」,而林清卿大師的石雕作品,則多了一份「書畫氣」。這種現象,似乎也和廖德良老師,從1970年代起和台灣書畫界人士的互動交流,有異曲同工的巧合。

1ebeb441e21d017a46f3eea8846435e2.jpg
◎練 筆
1972年,拜喻仲林為師學工筆畫,學習之初先簽名練筆。

4f4661102ff6b5eadd132a968a8f95c3.jpg

◎薄意技法示意
方宗珪先生於1991年《壽山石全書》中,手繪福州當地薄意技法的示意圖。


薄意的生疑與追憾

然而,薄意的雕刻技法,也讓印石產生了觀賞把玩上的限制,主要還是在眼睛觀賞時受光線的影響,無法在印石上完整欣賞圖案線條,與畫面的整體布局,尤其在通透的凍石,和純淨色澤的印材上狀況更是明顯,一定要將其拓在紙上才能欣賞。又因為要彌補這種過患,往往作品會以「作舊」的方法使線條畫面明顯,卻又因此傷及印材,也令藏家疑心其目的,此一憾也。

其二,就視覺效果而言,觀看物件時,焦距很自然會集中在對比色調深的地方,正好凸顯出色塊存在的意象。構圖好,運用巧色細雕的處理技法,自然會有加分效果,否則印石上整體圖案線條,會被色塊搶去觀賞焦點,工藝表現反而失去舞台,此二憾也。

a959db957a5d541a7b0df52f94d15e5a.jpg 72661230b2adcc7bfda26a2284a01d11.jpg

◎巴林荷鈕‧吳平
巴林石,吳平先生篆刻,廖德良老師雕鈕。典型運用色塊作大片荷葉處理,然而,荷葉上的葉脈焦點為深色塊所搶,氣勢就弱化了。

非為薄意而薄意,技法絕不簡單

其三,薄意畫面的章法布局,要有深厚的繪畫基礎,尤其要將印材瑕疵或色塊融入畫面,這種設計思維,非一般工匠所能企及,更何況薄意技法不只是線條的勾勒,圖案色塊還須有深淺漸層的刀功及打磨技巧,以表現畫面的明暗對比、或水墨飛白。這種構圖思維的涵養,是需要長時間訓練,若僅是將圖案臨摹複製在印材上,終將過於呆滯。

       最後是章法布局自然「留白」的功夫,除了是點出畫意的想像空間外,更是文人篆刻家題字落款處。畢竟印材是提供篆刻家創作的素材,還有留給文人藏家提跋樂趣之所在,不能為了表現工藝技法而在印材上佈滿圖案線條,這是身為一位鈕雕藝師的基本素養。

西門派工藝風格之時代背景

回到主題,西門派工藝風格的形成,也是有其時代背景。根據《壽山石緣》中的描述,福州當地自從壽山石名聞於世之後,官宦富豪家中,通常會將一些著名的壽山石雕刻名師收為「客士」,長期供養在宅邸之內,「品珍石、雕精刻,作品供主人鑒賞、收藏與饋贈之用」。

       自清康熙以降,福州當地州府官吏,「養士」的風氣盛行,除楊、周二人之外,史料上的雕刻名家,都是受到一些高級官員的延攬,而被招攬為「客士」的,幾乎都是西門派的印鈕雕刻師傅,原因是當時的收藏家多喜歡質精、形式不拘的壽山石珍貴凍石有關。清末民初,一些退休大官、大戶人家,仍然以延攬著名雕師為樂事,久住宅邸製印雕鈕。這些工藝師們,在生活無憂的條件之下靜心「相石」,一枚有紅格裂紋的田黃,看上一年半載也不足為奇,只為靈感出現,可將這些瑕疵融入畫面之中,而能完美的因材施藝,使珍石自然文采呈現,自也是文壇之中的佳話。

       於是乎,在文人與官宦富豪的加入之下,印鈕雕工從而分成兩種路線。一條路線是尚停留於地方藝品的概念,視印鈕為印章的一種裝飾點綴,印鈕的雕刻風格,就比較偏向世俗性、裝飾性。例如以傳統的十二生肖、民間寓言故事的人物等為題材,貼近庶民生活為主,雕工古樸,刀法簡單、粗曠,比較強調「快雕快賣」。

        另一種雕刻風格,則是開始注重典雅、精緻性,從而發展出獨特的印鈕美學觀念,印鈕造型與雕工的表現,就在與文人雅士的互動交流之下,慢慢注入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印石印鈕珍賞把玩的風氣出現,藝術價值提升,又令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爭相收藏。


fad20f3e34cf0dfadb0af89f8eb1819e.jpg

◎泰來石‧薄意巧雕蠶葉

ddfee0309d0109cf4399207070e52c47.jpg

◎泰來石‧薄意巧雕蠶葉 釋文
此可謂珍品,參閱釋文內容,乃集多位名家之作。

        總結西門派雕刻風格傳承至台灣,在於尊重石材。工藝表現是既可使珍貴石材的完整純正得以保留,又能避免過分的鏤空雕法損壞印石,而招致珍石的自然文采受到破壞。再者,因為文人玩賞的特質,工藝表現注重把玩手感,這種玩賞的趣味性,是由文人「貴石而賤玉」的論點而來。當然這不是否定「玉」的特質,而是壽山石或其他硬度不高的印石,在經過短時間的把玩,就能有溫潤的寶光出現,尤其是芙蓉石「似玉非玉」,更能體現這種玩石的滿足感。


        廖德良老師這種工藝的思想與養成訓練,是由早期雕刻田黃石或珍貴凍石的習慣而來,所以是一門「以藝輔石」、「以藝修石」的工藝派別。
        所以,廖德良老師的雕工講究「拙趣」,就是注重把玩的手感,也是將西門派雕工「更上一層樓」的提升。而其四十餘年印鈕雕刻所追求的,也僅是「好玩」二字而已。

        如上淺見,提供印石收藏者參考。


(本文原始發表日期:20110111日 Yahoo!奇摩部落「獅公髻尾山步道」)

135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