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鈕〉
許慎的《說文解字》敘述:「印,執政所持信也」。「鈕,印鼻也」。
「印」字,六書是屬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从爪从卪(節)。卪象相合之形。今文作為卩,瑞信也,用以代表個人的意識表示,手爪以持印。
本義為官印。
「鈕」字,《正字通》說,凡物鉤固者,皆曰鈕。古字的鈕是玉字邊,大概是遠古印璽皆為玉器所故,爾後則以銀器、銅器為大宗,是以自秦漢年代,「鈕」字演變為今日之字形。
想必以往印鈕很像牛鼻子上的銅環(丛金丛丑,丑字十二生肖即是牛,算是形聲字!),所以許慎
才會下了這麼簡潔有力的解釋:「鈕,印鼻也」。
印鈕繫繩
印鈕,本為印璽上孔洞之處,使之穿繩結綬以繫於身,爾後發展成有身分地位辨識的功能,例如傳國玉璽、王公諸侯、將軍節度使等等不同鈕式裝飾。
古代印章除了官家、士族或經商旅外的商賈,有身分辨識的需求外,一般平民百姓多無使用,想必當時期的印章印鈕的雕刻鑄造,是有一定的規範與難度,非專業製作外一般難以企及。
相傳直至元末畫家王冕以花乳石治印,開啟了明清時期,文人「以書入印」的篆刻風氣,印鈕雕刻順此風潮,成為文房四寶外具有篆刻創作的實用功能,兼之以賞石、把玩鈕雕的玩賞之物。
由是可知,印鈕工藝的發展,從實用功能到要求藝術玩賞美學層次的演變。
清代.楊玉璇
翻攝自日本《文具曼陀羅》
清代.周尚均
翻攝自日本《文具曼陀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