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繫石傳
2
貞下啟元話贔屭3
https://www.liaoyidao.com.tw/custom_128093.html 貞下啟元——論贔屭鈕{之一} 貞下啟元——論贔屭鈕{之一} 貞下啟元——論贔屭鈕{之一} 時值辛丑年驚蟄春分時節,走過在瘟疫下,充滿動盪危機與不安憂慮的庚子年,春天的生機,各物種逐漸自冬眠中甦醒,令人對新的一年多所期待。十天干中的庚、辛,本就有著動盪變遷後「更新」的氣息,天道運行恰如《道德經》所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個新世紀的來臨,又是由多少已故人事物付出的代價所堆疊出來的。在親身經歷的感受下,把玩廖老師刻的贔屭鈕,對這種時代更迭、文明的興衰起落,有著更深一層的體會。 〈圖一〉上古華夏文明裡,圖騰文化佔有相當的重要性,除了是氏族認同的標記之外,也有天人互動、類宗教崇拜的信仰成分在裡面,而這類圖騰,或以自然界具象的動植物為符號,也有以想像的特定物體,組合出具神奇力量的神獸做為標誌。無論是以平面線條勾勒在器物之上,或以立體塑像擺設,作為群體精神凝聚的象徵,這些圖騰背後所蘊含古人對大自然的感悟與智慧,皆是華夏文明代代相傳的根基。 〔釋名〕 東漢士大夫張衡,為著名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等,贔屭(音必系)一詞,最早就是見於其文學作品《西京賦》裡,其首段就寫到: 漢氏初都,在渭之涘,秦里其朔,實為咸陽。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綴以二華,巨靈贔屭,高掌遠跖,以流河曲,厥跡猶存……。 觀其內文,「巨靈贔屭」似與山川風貌有關。經查《水經注.河水》〈開山圖〉曰: 有巨靈胡者,徧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謂巨靈贔屭,首冠靈山者也。 由此訊息推論,贔屭一詞,在秦漢時期以前,應該是形容山形外貌,很可能是勘輿地理上使用的名詞。 再深入探究其字義,從《玉篇》解釋贔屭,為「作力之貌」,又《類篇》釋贔屭曰:鼇也(音敖),一曰雌鼇為贔;《本草》記載:贔屭,大龜、嘴蠵之屬,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象其形。 綜合上述說法,無怪乎一般傳說在上古時期,贔屭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興風作浪,在大禹治水之時將之收服,為其所用云云。 直至明代,可能在基於辨識上的需求,將運用在不同器物之上的大量龍族造型圖騰作一整合,而歸納出所謂「龍生九子」,但在不同文獻裡,名稱與其運用之處卻又不盡相同,排列順序也有差異,況且尚有多種圖騰未蒐羅其中,礙於篇幅,將另闢專章討論。 「贔屭」一詞,在明代文獻上有三處紀錄,大多圍繞在明朝中期首輔李東陽的提問為主,一見於其著作《懷麓堂集》:「覇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贔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等語。《明.語林》釋龍生九子云:「六曰霸下,好負重,今以負碑;八曰贔屭,今以鏤碑緣」。楊慎的《升菴集》:「一曰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在李東陽的記載中,「霸下」與「贔屭」是兩種造型,「霸下」是負石碑的龍龜,而「贔屭」是石碑上方兩側蟠龍造型裝飾,而楊慎則直指「贔屭」就是石碑下的龜趺。 〈圖二〉李東陽、楊慎記載的霸下、龜趺,指石碑下四方基座 〈圖三〉李東陽版本的贔屭,指石碑上方的圖文裝飾 〈圖四〉台南赤崁樓四方基座的石碑 若以不同時代的石碑設置方式,年代越久遠的宮殿廟宇所立石碑,多以龜或龍龜造型表現,而因天災人禍導致重新修復之建築,或近代所豎立的石碑,底座則多僅以四方台型設置,四面刻以蟠龍裝飾,而後才以龜趺一詞,來泛指為立牌或立碑的底座,「趺」字,腳背之意,禪宗盤腿打坐也稱之為「趺坐」,象徵穩固的地基。隨著歲月更迭,不知是資訊傳遞上的誤差,還是有意為之,漸漸的「霸下」、「龜趺」反成為「贔屭」的別名,不過這種名稱上的統一,「贔屭」為龍龜的造型,其意義才得以符合原始名詞的概念。 〔釋形〕 從「贔屭」造型上的變化來看,由最早具象的龜、鱉,或所謂的鼇(上古時期海裡的大龜),演變到抽象的龍首龜身合體,這種造型有傳說是大禹氏族的圖騰,也和天文學上的廿八星宿天,司北方神獸「玄武」的蛇龜合體雷同,這部分在介紹「龜鈕」的篇幅時有大略提到。對於這種龍龜或蛇龜的合體,無疑是在人類思維模式的運作下,將不同形式的感知加以連結,而這種能力,讓事物的體驗能更加融會貫通,進而擴展出人類的文明智慧。漢唐前人,對這種「贔屭」造型的確立,定是在當代文化背景下,與美學思維產生的交互影響,尤其是立碑撰文這種流傳千百年的器物,考量到是做為馱負石碑的底座,有必要將立碑精神與碑文內容的智慧融入其中,除了以「靈龜」象徵長壽與智慧之外,在單純的龜首上,替入龍首的特徵,除了增加神祕色彩之外,似乎也有隱含天道易理生生不息的意涵,藉此與碑文相呼應。另外,立碑撰文用以紀事頌德,本來就有意藉石材的耐久性,將撰文銘刻其上以垂後世,舉例來說,書法藝術上著名的漢代隸書<曹泉碑>、唐代楷書的<九成宮醴泉銘>,就是代表性的碑文,其內文記載賢人德行,或行跡紀事,無論是文章或是字體,都對後世帶有莫大的啟發之效。尤其是<九成宮醴泉銘>,整座石碑即是典型由「贔屭」所馱負,碑首以蟠龍裝飾,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石碑造型。所以,將「贔屭」以龍龜的造型,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意念,就更加清晰。 〈圖五〉西安碑林的九成宮醴泉銘 〔釋意象〕自古以來,《易經》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從乾、坤二卦描述形而上的宇宙創始開始,由本體談到運用,最後落實到現實的人生之中,無一不是經驗智慧的累積,今試舉《易經.乾卦》來說明,深藏於「贔屭」龍龜造型隱而未顯的象徵意義。 〈圖六〉台南赤崁樓贔屭馱碑  《易經.乾卦》卦辭:「元,亨,利,貞」,以極簡的文字攝無量意,點出天道運行的法則,與佛家言一切器世間,皆是「成,住,壞,空」,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因為這四個字具有高度抽象意趣,涵攝天道人事,無所不包,所以,孔子作十翼來解釋《易經》,其中《文言傳》用以專門解釋乾、坤二卦,其開頭如是寫道: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乾卦》為易經第一卦,其卦辭即是其他六十三卦生生的本源與效法的對象,代表著時空位序上的制高點,乃天道無形之體,透過元、亨、利、貞四德為用,落實到人世間,其意淺釋如下:元者,源也、本也,有大、始之義,為一切事物最根本、最核心的創造力。此處的「善」,非指相對的善惡,而是「生長、成長的變化過程」,例如種子發芽的過程,稱之為「善」。亨者,通也;交流互動之意;雙喜曰「嘉」,雙方面在互動的過程中,努力維持一種平衡態,將阻力化為助力,互利合作已達亨通。利者,原意是指秋天稻禾收割之象;在此的「義」乃為公義;「和」,本意是張口有飯吃,而後有相應、諧調、平靜的意境,可見在《易經》的「利」,是指天下之大利、公利,能達到眾多的義、眾多的想法、原則,都處於一種和諧共存的狀態。貞者,正也。「貞」有卜貝之象,本義為占卜,古時因占卜有決斷性、肯定性,故又延伸出有正、定,堅定不移之義;「事」乃泛指自然界與人世間一切現象、活動;「幹」就是主幹、主體之義,在人世的行為模式上,指的就是一種行事原則或信念的堅持,通常解釋成固守正道。「元亨利貞」就是一個創造的循環過程,從天道到人事皆然,如果有很大的創造力,可以排除障礙,創造亨通,自然能夠獲利,最終還能夠守得住既有的東西。然而,畢竟是非常簡化的四個字,孔夫子還是擔心過於抽象,於是更進一步將具體運作的過程詳加描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貞。「體」就是體會、體驗,是親身經驗過的;而用「仁」將抽象的「元」具象化,簡單講「仁」就是種子,它有著堅硬的外殼,含藏著每個物種DNA的核,是自然界中,物種延續生命的根本,其所含藏的基因,可以不斷繁衍、開拓,這就是所謂「元者,善之長」。   〈圖七〉發芽的種子經時間醞釀而生的過程就稱之為「善之長」。相信看官們應該可以看出與龍龜的相似處。 〈圖八〉清皇陵 聖德神功碑下之贔屭 帶有藏傳佛教輪迴轉世的味道 民初大儒熊十力說:「天地萬物之體,原謂之道,亦謂之仁,仁者,言其生生不息也」,可見在中國文化之中,道、元、仁,講的都是同一件事,佛家言「大悲心」亦復如是,都是體驗到生命與天地萬物,本質一體,平等無別。「足以」即是全心全意,氣勢飽滿之象;士君子既然有「善之長」的能力,那就一定得下功夫作深入的體察、印證,然後以「先覺覺後覺」為己志,引領群迷,這便是「長人」,所以《論語》便以《學而篇》做開頭即有此深意。爾後,順著「仁」的核心創造力,便能在人群溝通互動當中,以「禮」來建立一種規範,達到包括人和其他一切事、物,皆能各蒙其利,開創出安和樂利的和諧社會。即然能建立起一個和諧社會,當然就要繼續堅持這得來不易的結果,這便是「貞固,足以幹事」,將天道真理、前人的文明智慧,加以吸收孕養,內化為一種能量,成為再出發、再開擴的動力,所以「貞固」二字尤為重要,是能否再延續另一新循環的關鍵。《荀子.王制》裡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天道無形之理,以具象的四季運行,表現在春生之元或仁之象,夏養之亨或禮之象,秋成之利或義之象,冬藏之貞或智之象,以四時配四德,分別看來好似一個點,整體來說又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圓」,終而復始、循環不已。「贔屭」將龜身與龍首做結合,實乃是將靈龜作為冬天的圖騰,以其遇危機必將首尾四肢內藏於龜甲之中,有龜藏與冬眠之象,目的自是保全生命;另外,據說植物在極冷而漫長的寒冬中,為求生存而自然將養分集中於主幹之中以待來春,這些都有「貞者,事之幹」本意在裡面,將「貞固」二字的本質做具象呈現。「龍」本無具體形象,而當今「龍」的型態,大抵皆是漢代後期所確立。原意在《乾卦.彖傳》:「時乘六龍以御天」的「龍」,乃象徵乾卦六爻全陽,陽氣即為生生不息之氣,是宇宙中一種充滿「生機」且能不斷幻化的能量,在紅山文化中出土的「C形玉」,既酷似甲骨文中的「龍」,今藉由現代科技來觀察,那「C形玉龍」更像是哺乳類胚胎形成之初,由心臟脈動後,上下延伸成為脊椎,往上形成大腦,往下止於尾椎,古人將「C形玉龍」作為祭祀神器,以此神器上告氏族祖宗,表徵香火的延續,應證中國遠古生殖崇拜的信仰,從而理解中國文化重視生命的源由,以及文明的延續。《乾卦》表天道法則,以「元,亨,利,貞」四種樣態來表現出天理循環運行,以龜身象徵冬藏,寓意能否固守得來不易的經驗智慧,進而轉化成無限生機的龍首,邁向另一新的循環。所以,「贔屭」以龍龜做表象,就是在呈現文明延續的關鍵:「貞下啟元」,也正是因為這一層深意,點出「儒家」思想精隨,深受宋明理學影響明朝士大夫們,才會將其列為龍生九子的首位。 *註 在官方成語用法上以「貞下起元」,然「起」、「啟」音同,意義稍有出入,兩者皆有「開始」之義,但「啟」字另有打開、展開和開導、教導、啟發之義,更有「承上啟下」、「承先啟後」的用法,故「貞下啟元」的用法,比較貼近《乾卦》所象徵的天道循環、代代相傳的文明延續之象。
https://www.liaoyidao.com.tw/ 一刀無二心♦廖德良印鈕繫情
【112年度印鈕工藝文化傳習計畫】贊助單位:臺北市文化局。「廖德良印鈕工藝傳習計畫2023年度師生成果展」歡迎至FB粉絲專頁參觀指教! {工巧明} 新單元→印鈕傳藝教學影片,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 {一刀無二心}國寶印鈕雕藝大師。廖德良一刀老師。第一手記錄。經典名作。深度賞析。一窺印鈕藝術堂奧。藏家同好推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