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忆恩师〉
石雕启蒙师:与陈白师傅的天意因缘
作者:廖德良・口述
编撰/补遗/摄影:狮公
寒露深秋时节,整理把玩今年所刻的小品印钮,近年来处在半退休状态,还是维持每天进工作室,这习惯自从替陈可骆刻印钮以来,至今没变过。
一直试著放轻松刻印钮,这七十几岁的身子不再年轻,刻钮时肩膀使力牵动全身,紧绷不只是肌肉,连带牙龈用力使得近期常往牙医院报到,但长时间的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尤其是创作心情,总想著尽早看到完成品,於是想到把近来收集的老挝北料小方印材做处理,刻些小品印钮消磨时间,算是两全。
手里抚摸把玩这一长扁方印钮端详良久,口中以河洛话吟诵出:『春暖观龙变,秋高听鹿鸣』,不觉莞尔一笑,心中却感触良深,年少人格养成时期所吸收到的一切,往往不经意地在举手投足间流露,特质也好,美学观点也罢,就这样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鹿鸣・老挝石・21*15*92mm
这对联是我石雕启蒙师父陈白所吟诵,他出现在我16岁木雕学徒训练结束,刚成为雕刻师傅的时候。当时我继续在梁训棋老板这边工作,专门雕刻一些以佛像和佛教典故,还有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木雕艺品,诸如八仙的人物、刘海戏金蟾、寒山拾得、弥勒等等,提供台北的古董艺品店贩售。由於店里的木雕艺品订单应接不暇,梁老板也广邀一些雕刻师傅来店里帮忙,按件计酬,陈白师傅就是在这样的因缘之下,受同乡之邀前来帮忙。
陈白,民国前一年(西元1912年)出生,福建省长乐县人,随部队来台,在大陆时期有高等学历背景,因此在部队授军官衔,由於非军事科班出身,所以民国四十年代末期,以少校军阶退伍。当时他的家室妻小应该住在苗栗卓兰,由於其极具才气,学识涵养丰富,又精於书画、雕刻与金石篆刻,加上个性刚烈,遂离家外出寻求合缘之处从事创作。他与相传的周文王一样,都有四个奶头,可见是非常之人,每当收工休息的时后,我们这群刚出师的小伙子,都会怂恿陈师傅脱掉上衣,好让我们见识一下。
常常在晚餐过后,几杯黄汤下肚,听他说些大江南北的轶闻,也会跟起陈白师傅学写字,常看他兴致一来,写得一手好诗词,他的字画也能卖钱,可说是才气十足之人。记得陈白师傅曾经刻过四尊木雕人像,是以杨门女将为题材,在仕女身上各自穿上不同的铠甲,手执不同的兵器,简直就像在画工笔人物,四尊马上就被高价收购,因此也常跟著赚上一顿酒菜。
在当时的木雕产业,无论是外销日本,还是古董艺品店贩售,作品特色还都是停留在民艺品的阶段。然而,由於陈白师傅的学识与美学素养,其木雕作品没有坊间一般雕师的工匠气,反而运用木材特质,表现出写意与灵巧,多了一份书卷气质,这就当时木雕的审美观念而言,实属突破传统的创意,就在这种特殊因缘下,自然兴起一股孺慕与效仿之心,进而模仿学习其雕刻技巧与观念。
▲木雕示意图(1)・福州黄杨木雕
摄於2019年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
▼木雕示意图(2)・福州黄杨木雕
陈白师傅个性孤僻,桀傲不群,夸张一点说「连鬼都很难跟他相处」,所以在梁老板的店里也没待多久,就只身过台北桥,在淡水河对岸的三重三和路上,寻得一店面分租部分空间栖身,兼作雕刻工作室。说也奇怪,我俩极为投缘,一老一少相差三十几岁,当他订单应接不暇时,总会找我晚上到他那帮忙,就在这段时间里,我雕刻技艺上「细修」的功夫,在陈师傅贴身指导下进步神速,所以我印钮作品中古兽和动物五官的神韵,还有身躯线条灵活度的掌握,都跟这时期细修运刀技巧的养成训练有关。
▲廖德良・木雕船长(1)
当兵前的作品,60年代越战期间,台湾为美军休假观光之处,木雕艺品往往带有异国风味。
▼廖德良・木雕船长(2)
天意!真的是天意。
突然有一天,同样傍晚骑著脚踏车,过大桥头往三重陈白师傅那去工作,进门后只见桌上放了些石头,正一头雾水时,就听陈师傅娓娓道来,说这是他同乡拿来的,很像福州的特产「寿山石」,可以雕刻成艺品供人收藏,希望我们帮忙加工。后来才知道,这很像寿山石的石材,就是「韩国石」,陈白师傅的同乡就是福州著名的「青芝田」图章店的老板陈可骆,我之所以与印石印钮结下不解之缘,就是在这种因缘下形成,时间大概在民国52年前后,当兵前一两年。
◎陈白石雕作品・春江水暖鸭先知
语本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陈白石雕作品
石雕摆件因具有中国风格,常成为美国大兵携带回国的纪念品。
◎陈白石雕作品・双龙抢珠
『春暖观龙变,秋高听鹿鸣』这对联,其实是清朝干隆年间进士伊秉绶所做。伊秉绶(1754年-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宁化县人。清初政治人物、书法家。伊秉绶工书法,曾向刘墉学书法,与邓石如合称「南伊北邓」(资料取自维基百科)。我推测,陈白师傅在家乡受教时,应该多有涉猎福建家乡的名家著作而娴熟於心,才能信手拈来就可作为创作题材。
在当时的年龄,和一个国校毕业生而言,面对陈白师傅的才学,就像是海绵一般不断的吸收,慢慢也清楚知道,这些学问或是简单的对联都是活知识,都是从生活经验而来的,以往知识经验的获取不易,一旦获得便反覆念诵练习,融入自身心,一辈子忘却不了。而今面对资讯泛滥,内心却空洞茫然,「工艺」不全然只是技术而已,内心若没有想法,创作领域是会受到局限。
从这对联意旨可以看出,古人从观察四时的变化中发想,春天渐暖,云雨日增,天候阴晴变化剧烈,即以「龙变」来形容;秋天气候干爽,又听闻驯鹿求偶所发音声,故对之以「鹿鸣」。春天万物萌发,大地一片欣欣向荣,此对联中以描述秋高气爽之际,听闻鹿群求偶之声,而非以秋天原带有的肃杀之气,在在充满「生机」的意涵,也一并带入《诗经.小雅》首篇之《鹿鸣》,寓意深远,充分表现出中国「尊生」、「养生」的文化。简单十个字方便念诵,至今流传数百年,这便是古人的智慧。
◎诗经・小雅・鹿鸣
哪知数十年后把玩这方印钮,年少时的记忆油然而生,又想起陈白师傅,过往一切历历在目,见他的雕刻题材,定有呼应的诗词典故,不媚俗,卓然成家,提供我往后印钮雕刻的丰厚养分。钮雕造型题材变化的灵感,也因为有这种经验,往往与文艺界老前辈相处,在不经意流露出的诗词或经典段落中,得到很多启发。
例如这枚印钮,2.1×1.5mm的长宽,加上高9.2mm,这种印材通常都是边角料,很难做兽钮配置,再加上一方缺角,若一般印材就当练习石刻印,若是名贵石种岂不暴殄天物!但就在「鹿鸣」二字的启发灵感下,仰头「呦呦」的鸣叫著,顺理成章以驯鹿坐姿仰头做钮式造型,线条简单,故要在身躯肌肉上作表现,才能把玩出颈部肌理伸展紧张的手感。这一扁方印钮造型以往所刻不多,记得90年代时曾经将一颗很像田黄的印石,在印石联谊会的聚会当中,让爱石同好做辨石题材,造型也是做这种处理,就在同好共称富有浓厚「文气」之下,纷纷争相把玩不舍换手,见识到爱石人「石癖」模样,也是一大快事。
▲
此种钮式造型著重线条的流畅度,还有身躯肌理须小心处理,就可出看「细修」运刀的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