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那些年 那些事
2
廖德良对石谈情3
https://www.liaoyidao.com.tw/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鹿鸣忆恩师〉            石雕启蒙师:与陈白师傅的天意因缘作者:廖德良・口述编撰/补遗/摄影:狮公寒露深秋时节,整理把玩今年所刻的小品印钮,近年来处在半退休状态,还是维持每天进工作室,这习惯自从替陈可骆刻印钮以来,至今没变过。一直试著放轻松刻印钮,这七十几岁的身子不再年轻,刻钮时肩膀使力牵动全身,紧绷不只是肌肉,连带牙龈用力使得近期常往牙医院报到,但长时间的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尤其是创作心情,总想著尽早看到完成品,於是想到把近来收集的老挝北料小方印材做处理,刻些小品印钮消磨时间,算是两全。手里抚摸把玩这一长扁方印钮端详良久,口中以河洛话吟诵出:『春暖观龙变,秋高听鹿鸣』,不觉莞尔一笑,心中却感触良深,年少人格养成时期所吸收到的一切,往往不经意地在举手投足间流露,特质也好,美学观点也罢,就这样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鹿鸣・老挝石・21*15*92mm这对联是我石雕启蒙师父陈白所吟诵,他出现在我16岁木雕学徒训练结束,刚成为雕刻师傅的时候。当时我继续在梁训棋老板这边工作,专门雕刻一些以佛像和佛教典故,还有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木雕艺品,诸如八仙的人物、刘海戏金蟾、寒山拾得、弥勒等等,提供台北的古董艺品店贩售。由於店里的木雕艺品订单应接不暇,梁老板也广邀一些雕刻师傅来店里帮忙,按件计酬,陈白师傅就是在这样的因缘之下,受同乡之邀前来帮忙。陈白,民国前一年(西元1912年)出生,福建省长乐县人,随部队来台,在大陆时期有高等学历背景,因此在部队授军官衔,由於非军事科班出身,所以民国四十年代末期,以少校军阶退伍。当时他的家室妻小应该住在苗栗卓兰,由於其极具才气,学识涵养丰富,又精於书画、雕刻与金石篆刻,加上个性刚烈,遂离家外出寻求合缘之处从事创作。他与相传的周文王一样,都有四个奶头,可见是非常之人,每当收工休息的时后,我们这群刚出师的小伙子,都会怂恿陈师傅脱掉上衣,好让我们见识一下。常常在晚餐过后,几杯黄汤下肚,听他说些大江南北的轶闻,也会跟起陈白师傅学写字,常看他兴致一来,写得一手好诗词,他的字画也能卖钱,可说是才气十足之人。记得陈白师傅曾经刻过四尊木雕人像,是以杨门女将为题材,在仕女身上各自穿上不同的铠甲,手执不同的兵器,简直就像在画工笔人物,四尊马上就被高价收购,因此也常跟著赚上一顿酒菜。在当时的木雕产业,无论是外销日本,还是古董艺品店贩售,作品特色还都是停留在民艺品的阶段。然而,由於陈白师傅的学识与美学素养,其木雕作品没有坊间一般雕师的工匠气,反而运用木材特质,表现出写意与灵巧,多了一份书卷气质,这就当时木雕的审美观念而言,实属突破传统的创意,就在这种特殊因缘下,自然兴起一股孺慕与效仿之心,进而模仿学习其雕刻技巧与观念。▲木雕示意图(1)・福州黄杨木雕摄於2019年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木雕示意图(2)・福州黄杨木雕陈白师傅个性孤僻,桀傲不群,夸张一点说「连鬼都很难跟他相处」,所以在梁老板的店里也没待多久,就只身过台北桥,在淡水河对岸的三重三和路上,寻得一店面分租部分空间栖身,兼作雕刻工作室。说也奇怪,我俩极为投缘,一老一少相差三十几岁,当他订单应接不暇时,总会找我晚上到他那帮忙,就在这段时间里,我雕刻技艺上「细修」的功夫,在陈师傅贴身指导下进步神速,所以我印钮作品中古兽和动物五官的神韵,还有身躯线条灵活度的掌握,都跟这时期细修运刀技巧的养成训练有关。▲廖德良・木雕船长(1)当兵前的作品,60年代越战期间,台湾为美军休假观光之处,木雕艺品往往带有异国风味。▼廖德良・木雕船长(2)天意!真的是天意。突然有一天,同样傍晚骑著脚踏车,过大桥头往三重陈白师傅那去工作,进门后只见桌上放了些石头,正一头雾水时,就听陈师傅娓娓道来,说这是他同乡拿来的,很像福州的特产「寿山石」,可以雕刻成艺品供人收藏,希望我们帮忙加工。后来才知道,这很像寿山石的石材,就是「韩国石」,陈白师傅的同乡就是福州著名的「青芝田」图章店的老板陈可骆,我之所以与印石印钮结下不解之缘,就是在这种因缘下形成,时间大概在民国52年前后,当兵前一两年。◎陈白石雕作品・春江水暖鸭先知语本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陈白石雕作品石雕摆件因具有中国风格,常成为美国大兵携带回国的纪念品。◎陈白石雕作品・双龙抢珠『春暖观龙变,秋高听鹿鸣』这对联,其实是清朝干隆年间进士伊秉绶所做。伊秉绶(1754年-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宁化县人。清初政治人物、书法家。伊秉绶工书法,曾向刘墉学书法,与邓石如合称「南伊北邓」(资料取自维基百科)。我推测,陈白师傅在家乡受教时,应该多有涉猎福建家乡的名家著作而娴熟於心,才能信手拈来就可作为创作题材。在当时的年龄,和一个国校毕业生而言,面对陈白师傅的才学,就像是海绵一般不断的吸收,慢慢也清楚知道,这些学问或是简单的对联都是活知识,都是从生活经验而来的,以往知识经验的获取不易,一旦获得便反覆念诵练习,融入自身心,一辈子忘却不了。而今面对资讯泛滥,内心却空洞茫然,「工艺」不全然只是技术而已,内心若没有想法,创作领域是会受到局限。从这对联意旨可以看出,古人从观察四时的变化中发想,春天渐暖,云雨日增,天候阴晴变化剧烈,即以「龙变」来形容;秋天气候干爽,又听闻驯鹿求偶所发音声,故对之以「鹿鸣」。春天万物萌发,大地一片欣欣向荣,此对联中以描述秋高气爽之际,听闻鹿群求偶之声,而非以秋天原带有的肃杀之气,在在充满「生机」的意涵,也一并带入《诗经.小雅》首篇之《鹿鸣》,寓意深远,充分表现出中国「尊生」、「养生」的文化。简单十个字方便念诵,至今流传数百年,这便是古人的智慧。◎诗经・小雅・鹿鸣哪知数十年后把玩这方印钮,年少时的记忆油然而生,又想起陈白师傅,过往一切历历在目,见他的雕刻题材,定有呼应的诗词典故,不媚俗,卓然成家,提供我往后印钮雕刻的丰厚养分。钮雕造型题材变化的灵感,也因为有这种经验,往往与文艺界老前辈相处,在不经意流露出的诗词或经典段落中,得到很多启发。例如这枚印钮,2.1×1.5mm的长宽,加上高9.2mm,这种印材通常都是边角料,很难做兽钮配置,再加上一方缺角,若一般印材就当练习石刻印,若是名贵石种岂不暴殄天物!但就在「鹿鸣」二字的启发灵感下,仰头「呦呦」的鸣叫著,顺理成章以驯鹿坐姿仰头做钮式造型,线条简单,故要在身躯肌肉上作表现,才能把玩出颈部肌理伸展紧张的手感。这一扁方印钮造型以往所刻不多,记得90年代时曾经将一颗很像田黄的印石,在印石联谊会的聚会当中,让爱石同好做辨石题材,造型也是做这种处理,就在同好共称富有浓厚「文气」之下,纷纷争相把玩不舍换手,见识到爱石人「石癖」模样,也是一大快事。▲此种钮式造型著重线条的流畅度,还有身躯肌理须小心处理,就可出看「细修」运刀的功夫。▼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70498.html 鹿鸣忆恩师 2025-05-05 2026-05-05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70498.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70498.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5-0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70498.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廖德良对石谈情〉作者:廖德良原始发表日期:2007年01月  Yahoo!奇摩部落「狮公髻尾山步道」本文收录於:《榕台寿山石文化交流研讨会文集-海峡石缘》2008年9月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 ※引用本文请务必徵得作者同意!需注明出处并贴附网址连结。一、独特耀眼的寿山石文化寿山石俗称为腊石,也是中国发现较早的工艺石材,主要用来雕作艺品;因为产於福建省寿山乡,於是顺理成章地被命名为寿山石。经过科学分析,其主要成份是矽(也称为硅)与铝,推断是在地球中生期火山爆发后,经过「热水换质」再熔合为胶体而形成,属於填充在花岗岩缝隙的低温液体矿。一般矿石的形成都是经过这个过程,只是在矿物质含量比例多寡及时间长短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也就是享誉印石界的方宗圭老师在《寿山石全石书》里所描述的「热液交代型矿石」。这类型的矿石可分两方面来看:胶体部分往岩石外低处囤积而后凝固形成的,称为「堆积型腊石」,被当为工艺用途。另一种则是胶体往岩石内缝隙裏充填,经过漫长的沉淀凝固,又受土壤天然成分化合演变,而形成五颜六色的「填充型腊石」。此外,寿山石又受到温度、湿度及时间的影响,产生不透明、半透明或全透明的不同彩石,古人也称之为石脑或石髓。由於受其成形的空间所限制,故而体积较小。虽说有取大不易之憾,但温润细腻的质地,却每每使人触目神驰,入手荡心,成为爱石者争相收藏的掌中珍玩。其硬度适中容易受刀的条件,也成了历来印人治印的最佳首选。总之,寿山石的问世,强化了文与艺的结合,进而提升篆刻水平,并赋予印石浓烈的文化气息。因此几百年来蔚为一股玩石热潮,吸引众多文人雅士及收藏家喜爱,成为文化上独特而耀眼的一环。 二、百年稀珍水坑冻寿山石原都属於山坑石,经过悠久的时空与地形演变,形成现有的局面。后人把它区分为「山坑」、「水坑」、「田坑」三大类。水坑石产生於寿山乡东南高山脚下的寿山溪源头「坑头占」处。由於矿脉陡斜,坑洞深邃,底层是汇集山腹丰富地下水的出水口。周边腊石由於长期饱受含带「有机酸硫磺酸」的水质滋润酸化,石性格外显得凝结温润,成为寿山石精华所在,历来备受行家的珍惜与赞赏,亦不乏透过大篇幅来详细描绘水坑石之美的报导。载诸典籍,率皆以极其慎重的言词「百年稀珍水坑冻」来提示其重要性,甚至以动人诗歌来赞颂,可见水坑石是多么的受人珍惜。◎水坑.水晶冻遗址前留影2019年应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邀请,再次顺道造访寿山乡。近两年只要到福州,都会进寿山乡探访,哪怕只要绕上那么一圈都好,想到数十年下来,手里握著的石头,大多都是从这里洞口开采出来的,心中悸动莫名。摄於2019年。◎远眺坑头左下方凉亭是新修的石王亭,其后方有另一水坑矿洞。小溪源头两侧都称之为坑头石,小溪右侧微上方的两坑洞即是荔枝冻,其上方为太极洞,更上方就是鸡母窝等等矿洞。    ■先评水色首重石性       每当行家手握印石,朝脸颊上这么一抹,为的就要当先评其水色。所谓的水色并非色彩,而是石质凝结度温润性所散发出的色泽。因此石性的好坏,除先分析天然矿物质含量比例的些微差异外,后天周遭环境的水质亦有绝对的影响。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印石首重石性:「结」石质稳定,不容易干裂破损,不须刻意保养容易保存;「凝」所透出诱人的灵气,尤提高其赏玩性。其次,再看色彩鲜艳处是否均匀,是否成形成片?纹路、粗细、砂格、深浅、位置等等是否匀净自然精彩细致?毕竟,水坑石虽然石质最为稳定,但长期受浸於地下水中,土壤沁染不足,复以地质特殊,矿层中氧化铁含量混杂,石材外表色彩难免单调,因而不受现代一般人的重视。今人玩石,反而取决於商业市场的利益取向,每以表面色彩及体积大小做为首要考量,忽略关键的石性,俟后一日发现干裂浮现再用油来泡养,把玩时大费周章地从油中捞起,频频擦拭清洗。久而久之疲累之余,再赶紧设法脱手换人来养,形成一股养石风潮,实已完全迷失了玩石、赏石、怡心养性的真正内涵。    ■「一王三宝」宝宝都是好坑头既然受地形流水影响,所以古人在开采过程中,因工具简陋而险象环生,得石不易,只能望石兴叹,偶得小片都视为手中珍稀,不得不以另眼相待,这也就是坑头未能跻身「寿山三宝」的主要因素。而今实在有必要予以重新定位,使「水坑石」并列「芙蓉石」、「杜陵石」、「田坑石」,成为「一王三宝」宝宝都是好,才能还给它客观的评审,流传为印坛佳话。否则,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爱石人口遽增,又有机器、电力辅助的大量开采,迄今矿脉已趋於枯竭,不多时水坑势必将跟随田坑走入历史成为古迹。因此对「水坑石」情有独钟的卢钟雄先生,收藏不余於力,成果丰硕。而他对赏石也有特殊理想,常说:「一般矿石精纯极品,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真正爱石者不要只著重利益价值而跟著起哄追逐,而忽略其他层面,只要石性好都应尽可能收集以免受糟蹋。而把它当作文物保存,以供后人研究欣赏。」可见其爱石、惜石情怀之深厚,是多么值得钦佩与喝采。 三、殊胜之田坑石明朝开始才有田石问世,继而清朝皇帝喜爱田石,官场与富绅才跟随风气竞逐收藏,迄今有三、四百年的历史。逢遇文革,我们有机会目睹大量从内地流出的老田石,并且用来和新出土的田坑原石,作观察参考、比较研究,这得天独厚的机缘,使我们对田石的认知与古籍上的描述产生了一些差距。要了解田石,首先要从地形的认识开始。我们都知道田石的产地是在坑头底下一、两公里的位置,这个地方本来是河床,以后才开垦作田,可见是先有石头,后有田,所以要跟坑头附近几个坑的石头联合起来研究才有意义。    ■研究田石应著眼於酸化程度       古书因为资讯不发达,靠著口耳相传留下来的线索,难免失之於主观臆测,硬把田石和坑头分开来独立研究,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看坑头地形就知道田石的来龙去脉:坑头、水坑加上左边的都陵、马背与同性质的尼姑楼、迷翠寮。右边则为高山性的荔枝、太极头,这些石头后来被山洪冲刷下来埋在河床,以后才开作田。开垦的时候残留在田里的石头,经过漫长的酸化过程,甚至也受到农民施肥的影响,加深了酸化的程度。因此,我们要了解田石,不能只研究表面上的纹路或者它的「格」来分别,应该著眼在田石酸化的程度来进行研究,这才是正确的。换言之,也就是由坑头附近几坑的石头有什么颜色,田里就有什么颜色,这才合理。并不是在纹路上、隔上、皮上来做文章。另外书上也提到萝卜丝纹是田石的特徵,这也是不可靠的。现在我们从山坑很多石头都有萝卜丝纹,就是连巴林、泰国石(泰来石)、韩国石,都会找到一样的痕迹。相反地,我们还会见到凝固沈淀得特别干净,完全透明状而没有萝卜丝纹的田石。可见萝卜丝纹只是石头在凝固沈淀的过程中,同类的矿物质重新结合、还有些许没有沈淀干净的现象。关於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检视石头的纹路,看到一层一层结合然后再沈淀,就可以了解。    ■红格与石皮非田石独有次者,红格也不是田石所独有,像在山坑石、芙蓉、巴林、泰国石等都可以看到红格。其成因是铝、矽变成胶体以后往下堆积、填充时产生的间隔,凝固以后,再吸收到田地底岩浆喷发到地表的汞的红色色素,才产生红格。而不是书上所言「寿山石崩裂下来的裂痕吸收红的色素」,因为寿山石崩裂时已经凝固到稳定的程度,再去吸收红色并不容易,何况我们所看见的红格的裂都是直线的,如果崩裂下来的裂痕则应该是鸡爪纹,不会是直线的。还有「皮」也不能视判断田石的依据,因为近二十年来就开采到很多没有落到田里的独石有皮,甚至浙江所开采出来的独石也有皮,有的人就干脆称之为浙江田,这就可以证明「皮」不是田石特有的特徵。田石所见到的「皮」有两种,一种是有间隔的皮,它是当胶体凝固沉淀时,与岩石接触面所粘黏的矿物质。崩裂於河床后,经过漫长的翻滚曝晒,使黏岩皮产生质变,在隐埋於不同土壤中而成为如黑如黄色泽不一的石皮。没间隔的石皮是受酸化侵蚀而成。倘若,石质松软受腐蚀的石皮易深而厚。反之石性坚硬腐蚀,皮就显得稀薄,有时没有皮的田石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有石皮并不一定是田石,而没有石皮也不一定不是田石。因此要辨别田石,首先应分辨是否与上游坑头周围矿石有关,再观察它酸化深浅来取决,如此更能客观妥当。    ■上中下坂皆有殊胜处       田石有上坂、中坂、下坂之分,每当看到灰暗色的田石,便称为下坂田,但近期出土田石中,往往发现下坂比中上坂更精纯亮丽。反而上中坂也经常挖出比下坂差的劣品石。可见这种区分是没有意义。只因玩石者有偏爱黄色的贵气,红色喜气、白色雅气,而石农为投其所好而透出的讯息,也仅能作为参考罢了。总之,田坑石是聚集很多天然条件而形成,相信其他地区不易再有类似巧合物发现,无论大小好坏,都是很殊胜的宝贵文物。我们不宜只重视精纯品而作为商品看待,而忽略了劣质品的保存,更应该鼓励爱石同好,积极找回以往较不受重视的各色各样的杂石,以便与坑头附近的矿石作比对归纳保存,以供后学研究之用。不然,假以时日要认识田坑石,将已无物作为教育后进的参考,会是一大遗憾。◎寿山田坑高山1988年福州寿山乡。远处是高山诸坑洞,山凹处下方即是水坑即坑头,小溪左方就是田坑上中坂处。◎寿山田坑上坂实况2008年摄。时间迁流,沧海桑田。卅年间,原稻田中不知翻了几番,又有多少石头在藏家手中。四、印石六德寿山石除田坑、水坑以外统称「山坑石」。寿山矿脉广阔而复杂。每个坑脉都有它的特性。往往也有它相邻坑脉彼此混合的同质性。但矿石类,总是精纯的偏少数,杂石占大部分。所以,选石要循古人所传授「印石六德:凝、结、细、腻、温、润」作为要件。      「凝、结」表示出灵气透出而结实,不坚不脆,不松不软,易保存。反观部分高山石,刀感松软,凝而不结,常需用油保养,则是美中不足。是故选石以「凝结」为首要条件。「细、腻」是肌理结构紧密,杂质沉淀干净,油腻荡心。尤以芙蓉石最具有代表性,刀感爽脆,外表高雅,数百年来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而成为寿山三宝之一。虽与青田石、汶洋石相类似。但青田石质感微坚,汶洋石软硬不一,是为细而不腻,终属缺憾。「温、润」是石质不粗涩,有滑润感,尤其「温」最难体会。腊石要长期受深度酸化,使石表透出诱人的宝光,有如月亮的光,柔和内敛带有清凉意,而非太阳光闪闪夺目,被称为「贼光」。尤其「高山」属壮硕型山峰,而山下的「坑头」周围水分充沛,所出腊石最具有凝结温润性质。反观芙蓉石,山型高挑,复以山顶类似小盆地,水分聚集较为容易,所以「将军坑」及「上洞」腊石也格外凝结温润,而「半山」以下石质差异性特别大,这点是值得玩味,可见水分充足与否对石质有相当大的影响。◎芙蓉上洞附近 1993年摄。上洞矿坑洞口,开采条件极为不良。◎上洞矿洞口而石质好坏往往不是用目测或用刀尖试刻就能分辨出,而必须长期使用「锉刀」或「凿刀」雕刻才能体会出个中滋味,也才能了解「印石六德」的真谛。本人四十余年「石里讨生」,过程中接触过不少中外各地区腊石,其中也有部分与寿山石相类似。但是,芙蓉石的细腻清雅,水坑冻石的凝结清澈,荔枝冻纹路清淅及艳丽,田坑石、杜陵石温润高贵,则是其他腊石所不能相提并论。总之,这一切皆拜福建的气候温和之赐,才有好山好水来孕育出迷人的寿山腊石,真是得天独厚。我们爱石者,不宜只重视当作商品炒作为目的精品,而忽略了其他次级石的保存,甚至任意践踏,实有失玩石的真实意义。五、石宜玉雕拙雕寿山石以其脉矿填充於岩层中的部分彩石为收藏对象。由於石性脆弱取材不易,古今都以手中玩赏的印材来呈现其工艺,所以睽诸旧文物之林,也是印材多而摆件占极少数。经常把玩,有促进末稍神经活络血脉的健康作用,同时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印石的玩赏以石质为主,雕工为辅,然而石中常隐含杂质砂隔,必须以雕刻技巧来革砂避暇去芜存菁,使其呈现更完整亮丽的风貌,印钮雕刻便扮演重要推手。假使为了展现工艺而破坏印石本质天然美感,不但本末倒置,更违背钮工的重要原则。因此雕工要力求简拙圆融,把玩舒适,线条讲求简朴流畅,镂空不宜太繁锁,否则易干裂破损难以保存。尤其彩石一有破损,修补不易,不得不慎,这也是钮工与木雕不同之处。木料是颜色单一朴素而坚韧的纤维质,观赏求其工巧,以雕工为主,木料为辅,一有断裂补救容易,保存不难。这也是木雕与蜡石必须做不同区隔的原因。总之,印石是玩其石质为主,石材难免有残缺,必须藉凿切之助,雕工是用来衬托石质之美。故「石要玉雕,不宜木雕;要拙雕,不宜繁雕」,为不得不依循的审美规则。老玩家也常耳提面命:愈精纯通透石材,愈不宜繁刻。爱石要会惜石,才是赏石者最高情操。我常以这观念与玩石同好传述、灌输。但能接受的人不多,反而认为太保守,没有创意。直到近来发现,很多精纯的印石再度被高价回估收购,甚至砍掉钮头重刻。日后才恍然大悟,但是为时已晚,已不知道糟蹋多少宝贵美石,闻之不胜慨叹欷歔。六、第一人与最后一刀     ■寿山石来台缘起:陈可骆寿山石是福州特有产物,台湾早期对它很陌生,因花纹与蛇纹类似,民间偶而见到都称为「蛇石」,将其磨成粉末做为痱子粉,有去湿、消炎功效。近三十几年来,台湾的经济资讯迅速发展,它竟蔚然成为争相收藏的玩物。这过程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因缘巧合。关键人陈可骆先生,他是民国元年出生,福州西门印石世家「青芝田」的后人。民国三十九年正值壮年,某日正与朋友打牌消遣,有位同行陈琛誉先生来访,相告马祖有批美军进驻,邀约陈可骆带两箱印石去洽谈生意,随即收拾简便行李启程,预计三日内返回。当时国共内战激烈,当他出发的第二天,福州便沦入共军掌握。陈可骆先生回乡不得,只好滞留马祖,几年后辗转移居台北,熬过好几年的消沉岁月。◎骆伯(1)1970年前后,和骆伯(中)及友人前往北海岸郊游留影。◎骆伯(2)骆伯在1983年两岸未开通之时,兴起归乡之念,便毅然返回福州,影像是1988年进福州探望时留影。原「青芝田图章店」就在现今省府路山水大酒店左边不远处。       民国五十年,台北中华商场有家「中华钟表店」是可骆伯的姻亲所经营,便提供他一个小橱柜,做为他摆置剩余印石以营生的凭藉。当时,有些从大陆迁台的老收藏家,看到这批寿山石倍感亲切,真是应了「人不亲石亲」这句话,是以每有印石打磨修补或转让,都由可骆伯一手承包、处理,渐渐也汇集了相当的人脉与信誉。三年后俨然粗具规模,索性於三楼古玩商场一小店铺,开设第一家专业印石店。       无巧不成书,五十三年某日住高雄的远亲突然来访,他是商船的轮机长,提起从韩国载一批石块到日本,他发觉跟家乡的寿山石很类似。陈先生非常高兴,再三叮咛下次再有机会,请他留几块带来做为参考。月余后,果然带来好讯息,这趟是载来高雄给凤山一家耐火砖厂做为原料。可骆伯迫不及待,偕高雄的朋友设法与厂方疏通,很顺利选购到一批韩国石,从此开启台湾的印石行业。    ■把酒论石,亦师亦友莫逆投缘本人当年二十岁,本从事木刻,受可骆伯青睐拢络转业刻石,成为台湾第一位专业印钮雕刻师,也因此对印石产生无比兴趣,又与可骆伯特别投缘,成为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也因此踏上这条不归路。有了印石材料,乃得以使来台的一些篆刻家有发挥余地,大专学校及公家机关纷纷成立社团,热络推广,而使篆刻风气兴盛崛起延续至今,其实陈可骆才是幕后功不可没的重要推手。五十七年韩国石停止开采,接著引进泰国腊石。它的质地有些与寿山石更类似,但以作为工业原料为进口目的,因此产地没有特地筛选,精石材非常少。所以,大都用来刻上简单人物或十二生肖等印钮,做为观光客的纪念章为主,也颇受欢迎。偶有品质比较精纯者,皆成为本地赏石玩家的私人收藏,以便与寿山石做比对研究,影响所及,也因此激发篆刻艺术,为印石收藏风气持续加温。可骆伯是爱石的老行家,对寿山石的点点滴滴了若指掌,无疑成为印石收藏界的谘询对象。而他生性好客又酷爱杯中物,经常邀约同好相聚一堂把酒论石。当时林清卿大师公子阿梅伯、弟子杨鼎进、林钟沈,周宝庭大师的弟子高尊贤,以及林元珠的嫡孙林天泉等几位先生也常做桌上宾。可骆伯三杯黄汤下肚,总是说古谈今句句不离石头经,本人有幸躬逢其盛,与他相处长达十年之久,深刻受他指导与薰陶。又逢文革后期,大量旧印石涌入港台,得以做为研究蓝本,以致对印石认识、石性辨别等等奠定相当的基础。吾人对钮工雕刻也始终保持朴拙圆融的不二法则,不求花俏繁复,全是受可骆伯的影响,是余毕生最大的荣幸。◎高尊贤人物雕件    ■文人雅士荟萃的印石会民国六十三年,本人与爱石同好,以张心白医师诊所为据点,成立「印石珍赏会」。成员有名诗人黄灵芝先生、名建筑师张绍载先生、医学博士耿殿栋先生,以及张守积、陆文云、王粹人等。又有篆刻书法大师王壮为、曾绍杰、张直厂、王北岳等诸位先生加入,每月定期聚会,互相研讨观摩热闹非凡,更吸引各方文人雅士的共鸣。六十四年又有巴林石的涌入,使汇聚於台的印石更加多彩多姿,激起玩石风潮达到高峰。民国七十二年,台湾与大陆开始慢慢有了接触,陈可骆也以日渐年迈思乡情切,便与林天泉先生决定返乡定居。往后几年两岸正式开放,无论探亲、观光或经商来往更为方便,寿山石也因大量开采而成为争相抢购的对象,盛况空前达到最高峰。台湾从北到南,处处可见琳琅满目的印石店,吸引更多的年轻一辈投入。八十二年又有一群玩石新进重组印石会。本人有幸受邀为谘询顾问,也就是后来完成政府立案的「台湾印石艺术收藏学会」。    ■最后一刀         回顾台湾因四十几年前陈可骆先生的到来,而跟寿山石结下不解之缘。寿山石也因台湾的收藏风气而水涨船高,风靡全球,成为艺术收藏举足轻重的一环;本人见证台湾的印石史,自始至终四十余年皆全程参与,与有荣焉。但印钮雕刻毕竟是福州特有的地方艺术,台湾因本地不出腊石,所以并不重视,也没有传承的条件;相信本人已是台湾专业印钮雕刻的最后一刀,就此划下句点。        谨以此记,做为同好们回味的只字片语吧!原始发表日期:2007年01月  Yahoo!奇摩部落「狮公髻尾山步道」本文收录於:《榕台寿山石文化交流研讨会文集-海峡石缘》2008年9月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 ※引用本文请务必徵得作者同意!需注明出处并贴附网址连结。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68196.html 廖德良对石谈情 2025-05-05 2026-05-05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68196.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68196.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5-0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68196.html
传习艺生招生中,经验年龄不拘,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信联络【113年度印钮工艺文化传习计画】赞助单位:台北市文化局。 {工巧明} 单元→印钮传艺教学影片,欢迎订阅YouTube频道。 {一刀无二心}国宝印钮雕艺大师。廖德良一刀老师。第一手记录。经典名作。深度赏析。一窥印钮艺术堂奥。藏家同好推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