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liaoyidao.com.tw/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许肖仙与大千先生印与一方煨乌印章的重逢・志念原主许老先生廖德良 原著口述赵贵雄 编撰补遗最近友人收藏到一方黑色寿山石印拿来与我共赏,印面为张大千先生为许肖仙先生所刻,篆文为「许氏小仙平生神游珍秘之宝」,边款为「小仙道兄属 大千」,且王壮为先生又为此印作边款铭记,款文内容为「大千画法绝代 时亦作书治印并轶凡蹊 此其三十年前 为肖仙先生所作 承示属提 戊戌夏日壮为」。「许氏小仙平生神游珍秘之宝」 边款「小仙道兄属大千」边款「大千画法绝代 时亦作书治印并轶凡蹊 此其三十年前为肖仙先生所作 承示属提 戊戌夏日壮为」戊戌年为民国47年,往前推卅年,那就表示此印应该是民国17年左右创作完成。而民国47年当时,王壮为先生应该还在陈诚先生处担任机要秘书。在2017年嘉德春拍『旧日风雅——张群自用印专题』中,有一方也是在民国47年,陈诚先生嘱壮为先生治印,篆文为「人生七十才开始」,石材是寿山田黄薄意扁方章,在收藏盒还有陈诚先生亲笔题字落款,由此可窥探那个年代的背景关系。直到陈诚先生仙逝,老蒋总统为感念其情谊,指示要妥善安排为其工作的部属,壮为先生在那时被安排到交通银行任职,李犹先生那时还是他的上司。至於壮为先生与许肖仙先生交往经过,我并不清楚,只记得当时认识许肖仙先生时,他与壮为先生已有交往。后来,在摩耶精舍捐给台北故宫的『大千先生平居自用印』当中,壮为先生就有八方印章,而大千先生自刻的自用印也有五方。那时才想起,每当大千先生回台,许肖仙老先生都是摩耶精舍的座上宾,想来在那年代,艺文界与政要之间的互动紧密,非一般人所能得知。印石珍赏会,结识许老先生许老先生本为江苏常州人,其父亲在京沪为丝业巨子,晚年病逝上海,许老先生承其余荫一直隐居沪上,从其同乡会上的些许讯息得知,在上海时期,应该就常游於艺术文玩之间。民国卅八年,大陆军事形势逆转,遂只身携大批古玩书画来台,因出走仓促,以致妻女未能同行,可想其精神与起居备极孤苦。而我与许老先生相识,起因是民国62年时,好友张心白先生在松江路上开设的「中华牙科」。当时老一辈的印石爱好者,於此成立「印石珍赏会」,诊所内每月举行一次赏石聚会。许老先生与张心白先生本为旧识,他乡遇故知,又皆是艺术的创作与爱好者,进而相识而聚。许老先生偶至此会,而我与许老先生就是在此赏石的聚会上认识的,印象中许老先生相当内向斯文,身形微显瘦弱,当时(民国62年)已七十多岁。许老先生来台之前是上海申江纺织厂的少爷,当时有听闻张大千先生游於上海时,与其家族有过交往,我想这枚印章便是当时大千先生与其交流所作。大约民国70年,心白先生前来,提及许老先生只身来台,租屋独居,而现居原屋主欲将房屋收回,请我帮忙找房子,最好有熟识的人住在附近比较安心。当时,我约略探访一下,想起有一位好友张又仁先生,从事台湾玉雕刻,在台北新店的五峰路上租了一间日式旧宿舍,后院刚好还有一间独立的储藏室可以分租给他,所以许老先生便透过我当介绍人来入住,也相当满意。可惜於民国71年(壬戌年)某日,在其住处不幸发生火灾,朋友张先生发现许老先生住处冒出浓烟,赶紧冲上前去拍门呼叫,在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许老先生慢慢开门出来,手中仅只捧著祖先牌位,唉!这就是当时多数渡海来台人民的写照,客寓他乡,只有祖龛联系著故土情怀。在消防人员灭火后清理火场,发现一些瓷器字画收藏大多付之一炬,只剩一只小铁箱里有数方印石,这方寿山石就是里面其中之一。此方寿山石章的印钮,原本刻著两只狮子,大狮子上面的小狮子,因火灾而有毁损,当时经我简单修整而有现在的形貌,后来为我们石友张守积先生收藏。 许肖仙先生的这方印章,遭祝融煨乌受损,经廖老师修整。 许老先生经过这场火灾之后,其身家财产几乎一无所有,从此身心状态每况愈下,得心白先生收留,在诊所后的小房间里勉为栖身。可惜在隔年,许老先生於诊所房间前因身体不适往生,当时得知此事感到相当惋惜,也因重逢此印石,回想起这段已过卅多年的往事。友人希望我把这段经过记录下来,让后人得以了解此方印章的渊源由来。其实不仅是此方印章有此历程,印钮篆刻在台湾的发展,在那个年代里都是充满著文人政要之间的交流轶闻,也记录著大时代迁流里的生活辛酸,和一种单纯的满足。那一种浓郁的人文风情,是现今印石收藏者难以经历体会的。2017/9/28 廖德良 记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许肖仙与大千先生印
2025-05-05
2026-05-05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5-0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缅怀——台北印石珍赏会〔上篇〕作者:王纯杰图片提供:王纯杰原载於《联合文学》NO.397 NOV.2017. 二〇一七年六月六日我再次返回台北,一路上思念著两位甫过世的忘年石友,诗人黄灵芝与企业家张守积先生。回忆四十四年前(1973),我们一群在台北爱好印石的朋友成立了一个「印石珍赏会」。会址设在小张心白医师的中华牙科诊所,每月定期聚会切磋玩赏。成员多为学者雅士、各方豪杰,其中有王公简先生(以下先生略)、王壮为、曾绍杰、宋膺三、许小仙、张直厂、张慕渔、杨云萍、杨作福、耿殿栋、张绍载、张建安、吴堪白、江兆申、梁乃予、周锦宽、陆文云、李来仪、黄尝铭、雕钮名家廖德良等。 大合照笔者所摄「印石珍赏会」成员与美国大使安克志合照。前排右一张直厂、右二廖德良、右三熊式一、右四王公简(抚洲先生)、右五黎东方、右六张心白、右七安克志、右八宋膺三,后排右一耿殿栋、右二陆文云、右三王北岳、右四安拙庐(大使公子)、右六黄灵芝、右七张守积、右九杨云萍、右十周锦宽夫人、右十四张绍载。 最初印石珍赏会发起人,则由张守积、王北岳、黄灵芝、张心白,与我王纯杰五人具名。其他四位发起人年龄皆长我约十五至二十岁,这「忘年之交」的真实体验,至今仍让我感触至深。我之记文於此,是为纪念这四位石友均已相继辞世,当初「印石珍赏会」创始人仅剩下了我一人。我应该将我所知道的一些逸事写下来,一则与大家分享,再则也为自己追忆这一段真挚的情谊。首先说在中华商场遇到的小张心白医师。当年他已有耳疾,走路时平衡感很差。记得第一次碰面那天,就要搭在我的肩膀上才得走稳,这一搭就搭成了终生的忘年交。松江路中华牙科诊所与我工作的八德路很近,我每天中午就到诊所包伙。诊所后进住著当年上海纺织业巨子、收藏家许小仙。老先生晚年守著一筒仅余的藏物居无定所,小张先生就留他住下了。想是小仙公对我这小辈印象不错,在他过世前几天,拿著一枚小领管到我跟前说:「这是我的幸运儿,送给你留著!」感激之余,特别请张直厂先生替我凿了「平安」二字,这方章子四十年来跟著我天南地北从未离身。 羊脂白玉印・平安/印面・张直厂【王纯杰教授 简介】字粹人,一九四七年出生於台湾台北市。其父王景阳先生为当代名书画家,幼承庭训六岁习书法,大学期间开始学习金石篆刻。一九七三与台湾当代书法篆刻名家创立「印石珍赏会」,耳濡目染,益上层楼。大学毕业后,游学日本,一九八〇年移居美国。王粹人曾服务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Library of Congress, Asian Division)协助中国书画、篆刻之研究,并合编《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古籍藏书钤记选萃》;一九九八年起在美国史密森国家博物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所属佛利尔、赛可乐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任研究专员。二〇〇四年受聘为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东亚书法客座教授。二〇—〇年荣获中华民国第十六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中华书艺奖」。二〇一四年受聘为马利兰州艺术委员会(Maryland StateFine Arts Council)及史翠摩艺术中心(Strathmore Arts Center)年度篆刻及艺术导师。二〇—五年自乔大退休后,继续於史密森协会及其私人工作室教授书法。 ☞缅怀——台北印石珍赏会〔中篇〕(续述张心白先生)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264.html
缅怀 台北印石珍赏会〔上篇〕
2025-05-05
2026-05-05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264.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264.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5-0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264.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缅怀——台北印石珍赏会〔中篇〕
作者:王纯杰图片提供:王纯杰原载於《联合文学》NO.397 NOV.2017.
小张心白先生是台北第一流的牙医,他把每个病人的牙齿都当成印章般慎重对待,绝不马虎。当年中华牙科诊所也成了我们的印石医疗中心,每次聚会,宾主尽欢,人人都在此得到许多心得的交流。心白先生也是一位极善良、极慷慨的人,任何活动,出钱出力都是他一马当先。记得我们认识不久,他就建议我上手刻印,他说单收集印材,自己不下刀试试,怎能分辨材质的好坏?又赞美我字写得好,放弃刻印太可惜。一句鼓励的话让我从此提起毛笔、刻刀,乐此不疲,受益终生。我欠先生太多,无以为报,唯一能做到的只有效法他尽心尽力地去教育、鼓励后进而已。一九八〇年我们全家移民美国,每年的正月初九天公作寿,亦是先生诞辰,那天我总会拨个越洋电话拜寿。第十年首次打电话没有人接听,午夜前再拨一通给他,想必是他已经等在电话边上,立刻接通了。当时我听到他的声音非常微弱,说是得了重感冒。我心里感觉不对,打电话问大张守积,才知道小张先生已经是胃癌末期了。离开台北十年后,我第一次返国,见了他最后一面。当时我特意带了一枚在美国收到的绿色带皮印石向他请教,他看了从病床上坐了起来说:「快快,把眼镜拿来!」一手握著印章,口里啧啧有声,这是什么石头?当时我颇为得意,果然带到一方能勾起先生好奇的印石!
秋水绿皮石,立面(因摄影时未特别校色,照片与实际颜色有落差)
秋水绿皮石,印面 (因摄影时未特别校色,照片与实际颜色有落差)
当年一批由泰国清迈进口,用来烧制耐火砖的石头适合刻印。王公简先生认为应该仍是经福建寿山转运来台的,因此取名「泰来石」,一语双关,意义深长。我很幸运收到一方难得的黄色泰来石印材,质地绝对能与寿山田黄媲美。我先请德良兄制钮,小张先生就落下一句:「这块印石一定要留给我来刻,将来也好因石留名。」我遵照先生的意思请他刻了「纯杰翰墨」四个字。直至今天,只要是重要的书作,我通常都会使用它,以表达对先生的感恩。
极品泰来黄冻・纯杰翰墨(一)廖德良雕钮・己巳八月张心白刻(1989年)
极品泰来黄冻・纯杰翰墨(二)廖德良雕钮・己巳八月张心白刻(1977年)
极品泰来黄冻・纯杰翰墨(三)廖德良雕钮・己巳八月张心白刻(1977年)☞缅怀——台北印石珍赏会〔下篇〕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278.html
缅怀 台北印石珍赏会〔中篇〕
2025-05-05
2026-05-05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278.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278.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5-0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278.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缅怀——台北印石珍赏会〔下篇〕作者:王纯杰图片提供:王纯杰原载於《联合文学》NO.397 NOV.2017.我之所以称王北岳先生为「篆刻教育家」,实因在我身边认识了好多位先生「子」字辈杰出的学生。其中包括当今艺术史领域知名的张子宁兄及两位住在美国维州的曹氏昆仲子律、子放兄,这二位的篆刻造诣绝不让当今领军名家,此外台湾还有荣获韩国双年展大奖的子昭黄尝铭兄等人。我去国太久,必有许多遗漏,但就这四位弟子便可看出北岳老师杰出的成绩。先生生前是一部篆刻活字典,不但著作等身,收藏更是可观。子宁兄在美国首都佛利尔美术馆任职时,原有意将北岳先生的收藏集中一处以供人研习观赏,可惜此事未成,如今陆续在拍卖会上见到先生的收藏分散各处,至为可惜。北岳先生最后出版的《印林见闻录(一)》,其(二)则於先生捐馆后由学生续成。这两册遗作勉励我应该将一己所知公诸於世,虽仅小众,亦当不乏印史之意义。第三位黄灵芝先生,日据时代即已为成名的日本徘句诗人。光复后,台湾诗坛要求先生改以台语写诗,先生拒绝改变,认为任何文字所表达的诗情诗意应该都是美好的。黄先生拥有几方绿色的印石,不知出处。来美多年后,我在祝绍周将军与居正院长后人家里先后见到同样的印材,其中一方的边款上还注明了产地。为此一直都想连络先生吿知。数年前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则黄先生荣获日本诗坛大奖的消息,见到他羸弱弓字的身躯出现在领奖台上,发表得奖感言。说起台湾做满月送人红蛋的习俗,收到的亲友要回送一颗石头,以祝福新生婴儿生命像石头一般硬朗。我听了心头一阵暖意,到底是爱石的同道,再老也不会改变。我数度试著连系先生想要吿诉他,那些绿色的印石是产自陕西略阳县,民国初年发掘到的!陕西略阳石大张守积兄应该是这两年去世的。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二〇一四年和廖德良兄一起去青田街看他,他人不在家。我们等了一会儿,结果在出来的路上,碰到外佣推先生坐著轮椅从大安森林公园回来。看到我们,他叫一声:「纯杰,嘿嘿,回来罗,肚子变这么大了!」我听了既高兴又难过,原来一个精力充沛、活力十足的人,竟会变得失智,而却又还记得我这小友!我用「企业家」来形容大张先生,是因为他做事有魄力且善於经营。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当年我们会一路从台北到高雄,专门去耐火砖厂捡选印材,也是这种精神力量使然。这些时,之所以确定大张先生去世,是在拍卖会图录上看到一批由大张守积先生收藏,廖德良兄制钮的五方拍品,一看就知是泰来石,蓝布印盒上都是由小张心白先生题签的。睹物思人,往事如烟。那些让我大开眼界的场面,那些教导我学习探索印石奥秘的恩师老友,还有一幕幕传统文人对人、对事、对物之微妙互动,那个年代台湾社会爱石收藏族群的盛况与教化,永远长忆心头。二〇一七年六月十九日亚洲之行归来,将有感记下免其遗忘。纯杰记。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570.html
缅怀 台北印石珍赏会〔下篇〕
2025-05-05
2026-05-05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570.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570.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5-0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3570.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忆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一)作者:粹 人特别感谢 王纯杰先生 授权刊登本文原载於《世界日报》December 02, 2009 (一)我从小个性内向,常跟在父亲身边,看他披著毛巾,满头大汗地挥写字画;看得出神,也就兴致勃勃地替父亲研墨拖纸,六岁开始临帖习字,在他七个子女中总算有我这么儿继承了他的志趣。十二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悲恸逾恒,连所创办的「唯他肉松」也没兴趣再继续经营下去,在我二十七岁时也因肝病去世了。因此,每当我见到朋友们的父母亲健在,总会让我羡慕不已;无形中导致我喜欢与年长者接近,一方面可以学习他们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老辈的慈晖。我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对金石特别留意,经常流连在衡阳街的「点石斋」、和平东路上的「大学美术社」等印石店家。有一天,走进了在中华商场三楼的印章专卖店「寿石斋」,认识了在那里刻钮的廖德良兄。德良兄外号「廖一刀」,独步当今印钮雕刻界,获台北市认定为「传统工艺大师」。民国62年,廖老师年28岁,於中华商场开设「寿石斋」。1973年,在「骆伯」的首肯与鼓励之下,在中华商场他本店的隔壁几间,开设了「寿石斋」图章店,除自立门户之外,还可以就近关照骆伯。高挂背后的是王壮为「壮公」所送的题字。图片提供:廖德良 作者王纯杰摄於中华路寿石斋,年轻时期就爱往这地方跑。图片提供:廖德良后来,幸运地遇到了领我进入篆刻门槛的心白「小张」先生。如果不是小张先生,我一定还是个「不识个中滋味」的一般玩石者而已。 一九七三年,我们这些印石同好成立了「印石珍赏会」,发起人以齿序论,是张守积、王泽恒 ( 北岳 )、黄灵芝、张金奎 ( 心白 ),然后就是年纪差了一大截的笔者(王纯杰),记得德良兄也是在内的。大家都本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情怀,让我感受到「以石会友」、「以友广智」更深层的涵意。每次聚会,欣赏到自己喜爱的印石珍宝时,都会令人有不同的领悟与悸动,这几年无限乐趣的生活,真是回味无穷。「印石珍赏会」的基本活动,就是每月聚会一次,大家轮流选个主题,好比「红色印石」,这个月每个会员就把自己手边收藏的、或是能找来的「红石头」都带来,大家一起欣赏、观摩、比较,还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我今天对印石的认知,可以说都是那些年学到的。当年来参加「印石珍赏会」的学者名流真是不少,像王壮为、曾绍杰、王公简、宋膺三、张慕渔、杨云萍、张直厂、吴堪白、江兆申、耿殿栋、周锦宽、张绍载、张建安、杨作福、梁乃予、陆文云先生都是常客。另外像熊式一、黄杰、秦孝仪、黎东方、青山杉雨以及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等,都曾来参加过我们的聚会。我的字号「粹人」,就是王壮为先生为我取的。「印石珍赏会」的发起人里面,「二张」( 张守积与张心白 ) 与我互动密切。我们仨那时候形影不离,几乎任何场合只要有印石活动,就会见到我们。台湾有句俚语「笨猴玩石头」,大家见到我们如此疯石头,就用这句话来取笑我们。我们不但不在意,原本属猴的大张,更是「嘿嘿」一笑,表示认了。玩到后来成了精,藏石界还送给了我们仨「两张王牌」的绰号。我们上山下海到处去找石头,真是不亦乐乎。刻印的石头并不是随处可拣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用钢刀可以刻得动,硬度二到三度 ( 钻石十度 ) 的石材,太硬不行,太软也不好,还得考虑色泽及质地等等。☞续篇: 忆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二)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2848.html
忆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一)
2025-05-05
2026-05-05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2848.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2848.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5-0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2848.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忆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二)作者:粹人特别感谢 王纯杰先生授权刊登本文原载於《世界日报》December 02, 2009(二)我当初开始收藏,完全是被印石之美所吸引,一直到我遇见小张先生,他说我字写得好,鼓励我刻印才能对石性更深入了解。我当时年轻,被他一捧就上了钩。心白先生教我刻印要先仿刻,选择平整的汉印学著模仿,然后四个字摹三个,自己篆一个试试,依次渐进。他还用锉刀为我磨制了第一把刻印刀,为我买了字书「印文学」。心白先生不善言辞,每次我刻好的印请他指正,他总是看了看,什么也不说,拿起刀在印上戳几下,就能使整个印面立刻改观。心白先生当年是台北数一数二著名的牙医,他把病人的牙齿都当做艺术品看待,而每一方到他手上的印石,他又把它们看成病人的牙齿来细心整治。所以他的诊所很自然就成了大家的「印石美容院」。我们收藏到的旧章新印,即便是一块石料,第一件事就是送到「中华牙科诊所」请他诊断、处理。我和同是福建同乡的大张守积先生,曾经远道由台北专程到高雄一家砖厂去找印材。当年有一种在进口产地证明书上注明「泰国清迈」的叶腊石,原是烧制高温耐火砖的材料,却被商人发现其中有可以做为印章的石材。台湾第一家电脑公司的负责人王公简先生不相信这些石料产自泰国,由於当时两岸尚未交通,认为很有可能是由大陆寿山转口泰国来台。先生就为这一类的印材命名为「泰来石」,以祝「国运早日复苏、否极泰来」,一语双关寓意深长。「印石珍赏会」期间,我们上山下海,到处去找的就是这种泰来石。泰来石・马上封侯・廖德良治钮泰来石色纯净者不多,此乃高品级。泰来石・狮钮一・廖德良治钮泰来石色纯净者不多,此方亦属高品级。在此之前,篆刻界若谈到印材的产地,不外福建寿山、浙江青田、浙江昌化三地最为著名,现在又多了一种在台湾独特的品目「泰来石」,其色泽、质地均与寿山石极为近似。当今手头上拥有极品泰来石最多的,应属大张先生和我两个人了。泰来石・狮钮二・廖德良治钮多有花色纹路,雕钮需相石布局功夫。泰来石・螭・廖德良治钮两年前过世的北岳先生是一部金石篆刻活字典,当年我在收集印章时,眼里只知印材,而北岳先生则以他过人的记性,收藏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明清篆刻家作品,由於卖家不识货,通常价格还不会太贵。殊不知好的篆刻作品,经常是在最普通的石材上成就的。只可惜北岳先生晚年失忆,篆刻界与他家人又没有接触,听说许多印面都在 eBay上贱卖了。北岳先生桃李满天下,在我的心目中,先生应是二十世纪后半个世纪影响台湾篆刻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九八○年来美后,定居於文化气息浓厚的华府郊区。兴之所趋,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当地各项文化活动,周末在中文学校教书法,也在不同场合为侨社团体作书法示范和展览。一九八八年内人病逝,我随即从职场退休,调整身心后,在佛烈尔美术馆的中国书画部担任义工,这些年来涉猎了不少流落海外的遗珍与第一手的宝贵经验,其中包括整理张大千的印章以及王季迁、谢稚柳、汪亚尘、林语堂、张充和等名家的收藏物品,受益匪浅。两年前又受邀至美国国会图书馆,替亚洲部书写善本书目及一些印章考证的工作,也是份令人兴奋的好差事。五年前受聘於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书法课,指导外籍学生如何由学习书法,去领悟东方文明与修身哲理。以前我相信天下无难事,现在发现写文章太艰苦了。可是不读不行,不写也不行,有些与印章篆刻有关的来龙去脉故事,应该是与大家分享的,北岳先生地下有知必当有以助我。谨以此文纪念并感谢「印石珍赏会」的老朋友们。(完)硕果仅存的三人,左起:廖德良、陆文云、王纯杰。摄於吴平「吴老」告别式之后的相聚。「印石珍赏会」就剩咱仨人了,想起吴老也是一位爱石成痴的同好,而陆老今年也八十八了,端起眼前的老挝石,还是跟以往一样品头论足了起来,顾不得年纪大小,嘻笑怒骂不输当时,印石拿起来还是往脸上抹了过去。嗯,年纪还是有差,油水变少了……摄影:赵贵雄☞上篇:忆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一)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2852.html
忆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二)
2025-05-05
2026-05-05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2852.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2852.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5-0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2852.html
传习艺生招生中,经验年龄不拘,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信联络【113年度印钮工艺文化传习计画】赞助单位:台北市文化局。
{工巧明} 单元→印钮传艺教学影片,欢迎订阅YouTube频道。
{一刀无二心}国宝印钮雕艺大师。廖德良一刀老师。第一手记录。经典名作。深度赏析。一窥印钮艺术堂奥。藏家同好推广交流。
2019-10-12
2019-08-13
2019-08-15
2019-08-17
2019-08-07
201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