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商品介绍
2
廖德良艺师的西门派风格在台湾3
https://www.liaoyidao.com.tw/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传习艺生招生中,经验年龄不拘,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信联络【113年度印钮工艺文化传习计画】赞助单位:台北市文化局。 {工巧明} 单元→印钮传艺教学影片,欢迎订阅YouTube频道。 {一刀无二心}国宝印钮雕艺大师。廖德良一刀老师。第一手记录。经典名作。深度赏析。一窥印钮艺术堂奥。藏家同好推广交流。
首页 工巧明 工巧明 廖德良艺师的西门派风格在台湾
14

廖德良艺师的西门派风格在台湾


廖德良艺师的西门派风格在台湾

作者:狮公


原始发表日期:2011年01月11日
(Yahoo!奇摩部落「狮公髻尾山步道」)

引用本文请务必徵得作者同意!
需注明出处并贴附网址连结。

 

严格来说,廖德良老师的印钮风格,也并非全然是福州传统的西门派技艺,但是,却将西门派对於印钮工艺的底蕴,发挥到淋漓尽致。坊间都说西门派工艺是以「薄意」见长,原因是西门派出了一位薄意大师——林清卿。工艺流派的作品风格,现今印石收藏界似乎也没什么人在意了,印石市场在人为炒作下,美学和文化层面,终究还是抵不过金钱诱惑。

前面提到的「薄意」说法,是见树不见林的论述,也是网路文章大量转贴所造成的认知,全然忽略整体西门派工艺大师们,对於印石以及印钮工艺有别於过往的见解,还有工艺风格呈现的客观环境。这种见解就在於福州的寿山石雕刻工艺,到底是以表现人为雕刻技艺为主?还是以石材质地特色为主、工艺为辅,雕刻技艺则是为印石作增色与僻瑕,以达天人合一的境地。

工艺或是艺术创作,通常都是先有某种想法、看法、认知或见解,然后在创作的过程中,透过技法的表现,呈现在作品之中,这时创作者与作品的交流、对作品风格的体悟,创作者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作品里面了。印石印钮本身不会说话,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让它传播文化,传达作者思想。印石印钮花钱买来,若只当它是放在保险箱里投资保值的石头,而不知就里,岂非埋没了收藏品的艺术价值。

        1960年代以前,印石从原矿到成品的整理,缺乏裁切工具与雕刻机器代劳,要取一枚四方材的印石,需费很大的工程,福州地区老一辈雕刻师傅才借重木工打榫用的锉刀,来修整硬度不高的寿山石。


当时印石的开采技术全赖人工开凿,寿山石是属於填充型脉矿,在矿山上先以土制炸药做小幅度爆破,再进矿坑寻脉矿,找到花岗岩缝中的叶蜡石脉后就慢慢敲凿,原矿取得非常不易。再加上战乱的时代背景,篆刻与玩赏印石的市场,本来就是非常小众化,只存在文人雅士与达官贵人,以及需要印章篆刻的使用者之间。是以,印石的珍贵性与稀少性的共识,就在这种因缘底下被确定了下来。

2f662f1c401f661845e3ab83864a0a57.JPG f73a72122fe146556fb0fa7ddf67d787.jpg

◎水晶冻原矿
寿山水坑冻早期与田黄、芙蓉并称寿山三宝。因产量稀少,有行无市,尤以水晶冻更是早已封坑,原矿多已片状出土,常见格裂沙钉,此正是考验雕师技艺。这等不成才石胚虽说质精包浆通透,但说价格上不了台面,就等著有点石成金神技之雕师巧手雕琢。

石材瑕疵为常态

再者,质精通透之寿山石,在原始简陋的开采技术下,印石原胚上的格裂、砂钉等种种瑕疵都是常态。据以前骆伯(陈可骆)分享,他年轻时,为了「青芝田图章店」的买卖,常要进寿山乡买石胚,他常说:「反正我一到,石农们便使出浑身解数,无所不用其极的就是为了达到成交目的,在酒足饭饱后,等时间晚了再拿出豆大的煤油灯来看石头,往往就在七八分醉之下收了一些石胚。一般石材也就算了,田黄呢?那输赢都快要赌上身家了。」他也常说:「以前没裂的好石头都小小的,七八分以上没裂才稀罕。」

消费者心态都如此,花钱买来当然都是要完整无瑕的商品,谁会买一眼就看出裂纹的石头,尤其是当成印章使用。好在骆伯当时在福州也认识培养了一些工艺师,透过钮雕工艺技法,将印石处理成可以贩售的商品,小巧的田黄或掘性独石大多以自然形刻成竹节造型最多;稍微大件者则以半浮雕的莲叶荷花、人物等题材来规避印石缺陷;完整无瑕的印材,才会在印石上方刻上狮子古兽来当钮头。

4de62f73adea24e6dc52219e8fab69a9.jpg
◎田黄・荷叶钮
早期说无格不成田,这枚田黄左上右下45度角分布三条红格,上方三分之一处又有右上左下的一条红格,格裂以荷叶题材做半浮雕技法来处理。

遮瑕妙化而登殿堂

「薄意」雕刻工法的出现,在当时自是用来遮掩瑕疵的雕法。

「薄意」的工法,源於清康熙时期,印钮雕刻大师杨璇周彬的浅浮雕。薄意大师林清卿,「初学画、后弃而攻石,其刻以画法行之,不做杨、周陈法,自出新意,尤其相石之纹理及裂痕,以工笔山水、人物,施於石上,刻成图画,作凹凸状,即俗称所谓薄意……」《寿山石谱》如是记载。可见主要在规避石材瑕疵的目的之上,加入人文艺术创作的挑战意图,才使得寿山石可以登上传世的艺术殿堂。

林清卿大师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涵养,自是需要有养成环境的薰陶,故多与书画界人士交往,所以当时福州书画界人士的作品,表现多了一份「石气」,而林清卿大师的石雕作品,则多了一份「书画气」。这种现象,似乎也和廖德良老师,从1970年代起和台湾书画界人士的互动交流,有异曲同工的巧合。

1ebeb441e21d017a46f3eea8846435e2.jpg
◎练 笔
1972年,拜喻仲林为师学工笔画,学习之初先签名练笔。

4f4661102ff6b5eadd132a968a8f95c3.jpg

◎薄意技法示意
方宗圭先生於1991年《寿山石全书》中,手绘福州当地薄意技法的示意图。


薄意的生疑与追憾

然而,薄意的雕刻技法,也让印石产生了观赏把玩上的限制,主要还是在眼睛观赏时受光线的影响,无法在印石上完整欣赏图案线条,与画面的整体布局,尤其在通透的冻石,和纯净色泽的印材上状况更是明显,一定要将其拓在纸上才能欣赏。又因为要弥补这种过患,往往作品会以「作旧」的方法使线条画面明显,却又因此伤及印材,也令藏家疑心其目的,此一憾也。

其二,就视觉效果而言,观看物件时,焦距很自然会集中在对比色调深的地方,正好凸显出色块存在的意象。构图好,运用巧色细雕的处理技法,自然会有加分效果,否则印石上整体图案线条,会被色块抢去观赏焦点,工艺表现反而失去舞台,此二憾也。

a959db957a5d541a7b0df52f94d15e5a.jpg 72661230b2adcc7bfda26a2284a01d11.jpg

◎巴林荷钮・吴平
巴林石,吴平先生篆刻,廖德良老师雕钮。典型运用色块作大片荷叶处理,然而,荷叶上的叶脉焦点为深色块所抢,气势就弱化了。

非为薄意而薄意,技法绝不简单

其三,薄意画面的章法布局,要有深厚的绘画基础,尤其要将印材瑕疵或色块融入画面,这种设计思维,非一般工匠所能企及,更何况薄意技法不只是线条的勾勒,图案色块还须有深浅渐层的刀功及打磨技巧,以表现画面的明暗对比、或水墨飞白。这种构图思维的涵养,是需要长时间训练,若仅是将图案临摹复制在印材上,终将过於呆滞。

       最后是章法布局自然「留白」的功夫,除了是点出画意的想像空间外,更是文人篆刻家题字落款处。毕竟印材是提供篆刻家创作的素材,还有留给文人藏家提跋乐趣之所在,不能为了表现工艺技法而在印材上布满图案线条,这是身为一位钮雕艺师的基本素养。

西门派工艺风格之时代背景

回到主题,西门派工艺风格的形成,也是有其时代背景。根据《寿山石缘》中的描述,福州当地自从寿山石名闻於世之后,官宦富豪家中,通常会将一些著名的寿山石雕刻名师收为「客士」,长期供养在宅邸之内,「品珍石、雕精刻,作品供主人鉴赏、收藏与馈赠之用」。

       自清康熙以降,福州当地州府官吏,「养士」的风气盛行,除杨、周二人之外,史料上的雕刻名家,都是受到一些高级官员的延揽,而被招揽为「客士」的,几乎都是西门派的印钮雕刻师傅,原因是当时的收藏家多喜欢质精、形式不拘的寿山石珍贵冻石有关。清末民初,一些退休大官、大户人家,仍然以延揽著名雕师为乐事,久住宅邸制印雕钮。这些工艺师们,在生活无忧的条件之下静心「相石」,一枚有红格裂纹的田黄,看上一年半载也不足为奇,只为灵感出现,可将这些瑕疵融入画面之中,而能完美的因材施艺,使珍石自然文采呈现,自也是文坛之中的佳话。

       於是乎,在文人与官宦富豪的加入之下,印钮雕工从而分成两种路线。一条路线是尚停留於地方艺品的概念,视印钮为印章的一种装饰点缀,印钮的雕刻风格,就比较偏向世俗性、装饰性。例如以传统的十二生肖、民间寓言故事的人物等为题材,贴近庶民生活为主,雕工古朴,刀法简单、粗旷,比较强调「快雕快卖」。

        另一种雕刻风格,则是开始注重典雅、精致性,从而发展出独特的印钮美学观念,印钮造型与雕工的表现,就在与文人雅士的互动交流之下,慢慢注入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印石印钮珍赏把玩的风气出现,艺术价值提升,又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争相收藏。


fad20f3e34cf0dfadb0af89f8eb1819e.jpg

◎泰来石・薄意巧雕蚕叶

ddfee0309d0109cf4399207070e52c47.jpg

◎泰来石・薄意巧雕蚕叶 释文
此可谓珍品,参阅释文内容,乃集多位名家之作。

        总结西门派雕刻风格传承至台湾,在於尊重石材。工艺表现是既可使珍贵石材的完整纯正得以保留,又能避免过分的镂空雕法损坏印石,而招致珍石的自然文采受到破坏。再者,因为文人玩赏的特质,工艺表现注重把玩手感,这种玩赏的趣味性,是由文人「贵石而贱玉」的论点而来。当然这不是否定「玉」的特质,而是寿山石或其他硬度不高的印石,在经过短时间的把玩,就能有温润的宝光出现,尤其是芙蓉石「似玉非玉」,更能体现这种玩石的满足感。


        廖德良老师这种工艺的思想与养成训练,是由早期雕刻田黄石或珍贵冻石的习惯而来,所以是一门「以艺辅石」、「以艺修石」的工艺派别。
        所以,廖德良老师的雕工讲究「拙趣」,就是注重把玩的手感,也是将西门派雕工「更上一层楼」的提升。而其四十余年印钮雕刻所追求的,也仅是「好玩」二字而已。

        如上浅见,提供印石收藏者参考。


(本文原始发表日期:20110111日 Yahoo!奇摩部落「狮公髻尾山步道」)

135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