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那些年 那些事
2
印石珍赏会
3
忆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一)4
https://www.liaoyidao.com.tw/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许肖仙与大千先生印与一方煨乌印章的重逢・志念原主许老先生廖德良  原著口述赵贵雄  编撰补遗最近友人收藏到一方黑色寿山石印拿来与我共赏,印面为张大千先生为许肖仙先生所刻,篆文为「许氏小仙平生神游珍秘之宝」,边款为「小仙道兄属 大千」,且王壮为先生又为此印作边款铭记,款文内容为「大千画法绝代 时亦作书治印并轶凡蹊 此其三十年前 为肖仙先生所作 承示属提 戊戌夏日壮为」。「许氏小仙平生神游珍秘之宝」 边款「小仙道兄属大千」边款「大千画法绝代 时亦作书治印并轶凡蹊 此其三十年前为肖仙先生所作 承示属提 戊戌夏日壮为」戊戌年为民国47年,往前推卅年,那就表示此印应该是民国17年左右创作完成。而民国47年当时,王壮为先生应该还在陈诚先生处担任机要秘书。在2017年嘉德春拍『旧日风雅——张群自用印专题』中,有一方也是在民国47年,陈诚先生嘱壮为先生治印,篆文为「人生七十才开始」,石材是寿山田黄薄意扁方章,在收藏盒还有陈诚先生亲笔题字落款,由此可窥探那个年代的背景关系。直到陈诚先生仙逝,老蒋总统为感念其情谊,指示要妥善安排为其工作的部属,壮为先生在那时被安排到交通银行任职,李犹先生那时还是他的上司。至於壮为先生与许肖仙先生交往经过,我并不清楚,只记得当时认识许肖仙先生时,他与壮为先生已有交往。后来,在摩耶精舍捐给台北故宫的『大千先生平居自用印』当中,壮为先生就有八方印章,而大千先生自刻的自用印也有五方。那时才想起,每当大千先生回台,许肖仙老先生都是摩耶精舍的座上宾,想来在那年代,艺文界与政要之间的互动紧密,非一般人所能得知。印石珍赏会,结识许老先生许老先生本为江苏常州人,其父亲在京沪为丝业巨子,晚年病逝上海,许老先生承其余荫一直隐居沪上,从其同乡会上的些许讯息得知,在上海时期,应该就常游於艺术文玩之间。民国卅八年,大陆军事形势逆转,遂只身携大批古玩书画来台,因出走仓促,以致妻女未能同行,可想其精神与起居备极孤苦。而我与许老先生相识,起因是民国62年时,好友张心白先生在松江路上开设的「中华牙科」。当时老一辈的印石爱好者,於此成立「印石珍赏会」,诊所内每月举行一次赏石聚会。许老先生与张心白先生本为旧识,他乡遇故知,又皆是艺术的创作与爱好者,进而相识而聚。许老先生偶至此会,而我与许老先生就是在此赏石的聚会上认识的,印象中许老先生相当内向斯文,身形微显瘦弱,当时(民国62年)已七十多岁。许老先生来台之前是上海申江纺织厂的少爷,当时有听闻张大千先生游於上海时,与其家族有过交往,我想这枚印章便是当时大千先生与其交流所作。大约民国70年,心白先生前来,提及许老先生只身来台,租屋独居,而现居原屋主欲将房屋收回,请我帮忙找房子,最好有熟识的人住在附近比较安心。当时,我约略探访一下,想起有一位好友张又仁先生,从事台湾玉雕刻,在台北新店的五峰路上租了一间日式旧宿舍,后院刚好还有一间独立的储藏室可以分租给他,所以许老先生便透过我当介绍人来入住,也相当满意。可惜於民国71年(壬戌年)某日,在其住处不幸发生火灾,朋友张先生发现许老先生住处冒出浓烟,赶紧冲上前去拍门呼叫,在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许老先生慢慢开门出来,手中仅只捧著祖先牌位,唉!这就是当时多数渡海来台人民的写照,客寓他乡,只有祖龛联系著故土情怀。在消防人员灭火后清理火场,发现一些瓷器字画收藏大多付之一炬,只剩一只小铁箱里有数方印石,这方寿山石就是里面其中之一。此方寿山石章的印钮,原本刻著两只狮子,大狮子上面的小狮子,因火灾而有毁损,当时经我简单修整而有现在的形貌,后来为我们石友张守积先生收藏。 许肖仙先生的这方印章,遭祝融煨乌受损,经廖老师修整。 许老先生经过这场火灾之后,其身家财产几乎一无所有,从此身心状态每况愈下,得心白先生收留,在诊所后的小房间里勉为栖身。可惜在隔年,许老先生於诊所房间前因身体不适往生,当时得知此事感到相当惋惜,也因重逢此印石,回想起这段已过卅多年的往事。友人希望我把这段经过记录下来,让后人得以了解此方印章的渊源由来。其实不仅是此方印章有此历程,印钮篆刻在台湾的发展,在那个年代里都是充满著文人政要之间的交流轶闻,也记录著大时代迁流里的生活辛酸,和一种单纯的满足。那一种浓郁的人文风情,是现今印石收藏者难以经历体会的。2017/9/28  廖德良 记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许肖仙与大千先生印 2025-05-05 2026-05-05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5-0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传习艺生招生中,经验年龄不拘,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信联络【113年度印钮工艺文化传习计画】赞助单位:台北市文化局。 {工巧明} 单元→印钮传艺教学影片,欢迎订阅YouTube频道。 {一刀无二心}国宝印钮雕艺大师。廖德良一刀老师。第一手记录。经典名作。深度赏析。一窥印钮艺术堂奥。藏家同好推广交流。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一)


作者:粹 人
特别感谢 王纯杰先生 授权刊登本文
原载於《世界日报》December 02, 2009

 (一)
我从小个性内向,常跟在父亲身边,看他披著毛巾,满头大汗地挥写字画;看得出神,也就兴致勃勃地替父亲研墨拖纸,六岁开始临帖习字,在他七个子女中总算有我这么儿继承了他的志趣。

十二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悲恸逾恒,连所创办的「唯他肉松」也没兴趣再继续经营下去,在我二十七岁时也因肝病去世了。因此,每当我见到朋友们的父母亲健在,总会让我羡慕不已;无形中导致我喜欢与年长者接近,一方面可以学习他们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老辈的慈晖。

我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对金石特别留意,经常流连在衡阳街的「点石斋」、和平东路上的「大学美术社」等印石店家。有一天,走进了在中华商场三楼的印章专卖店「寿石斋」,认识了在那里刻钮的廖德良兄。德良兄外号「廖一刀」,独步当今印钮雕刻界,获台北市认定为「传统工艺大师」。


85577c7c7fec815cf9a5711d3786eab3.jpg

民国62年,廖老师年28岁,於中华商场开设「寿石斋」。
1973年,在「骆伯」的首肯与鼓励之下,在中华商场他本店的隔壁几间,开设了「寿石斋」图章店,除自立门户之外,还可以就近关照骆伯。高挂背后的是王壮为「壮公」所送的题字。
图片提供:廖德良

017becce12777e097f6414f63980f7b6.jpg

 作者王纯杰摄於中华路寿石斋,年轻时期就爱往这地方跑。
图片提供:廖德良

后来,幸运地遇到了领我进入篆刻门槛的心白「小张」先生。如果不是小张先生,我一定还是个「不识个中滋味」的一般玩石者而已。 

一九七三年,我们这些印石同好成立了「印石珍赏会」,发起人以齿序论,是张守积、王泽恒 ( 北岳 )、黄灵芝、张金奎 ( 心白 ),然后就是年纪差了一大截的笔者(王纯杰),记得德良兄也是在内的。

大家都本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情怀,让我感受到「以石会友」、「以友广智」更深层的涵意。每次聚会,欣赏到自己喜爱的印石珍宝时,都会令人有不同的领悟与悸动,这几年无限乐趣的生活,真是回味无穷。

「印石珍赏会」的基本活动,就是每月聚会一次,大家轮流选个主题,好比「红色印石」,这个月每个会员就把自己手边收藏的、或是能找来的「红石头」都带来,大家一起欣赏、观摩、比较,还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我今天对印石的认知,可以说都是那些年学到的。当年来参加「印石珍赏会」的学者名流真是不少,像王壮为、曾绍杰、王公简、宋膺三、张慕渔、杨云萍、张直厂、吴堪白、江兆申、耿殿栋、周锦宽、张绍载、张建安、杨作福、梁乃予、陆文云先生都是常客。另外像熊式一、黄杰、秦孝仪、黎东方、青山杉雨以及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等,都曾来参加过我们的聚会。我的字号「粹人」,就是王壮为先生为我取的。

「印石珍赏会」的发起人里面,「二张」( 张守积与张心白 ) 与我互动密切。我们仨那时候形影不离,几乎任何场合只要有印石活动,就会见到我们。

台湾有句俚语「笨猴玩石头」,大家见到我们如此疯石头,就用这句话来取笑我们。我们不但不在意,原本属猴的大张,更是「嘿嘿」一笑,表示认了。玩到后来成了精,藏石界还送给了我们仨「两张王牌」的绰号。

我们上山下海到处去找石头,真是不亦乐乎。刻印的石头并不是随处可拣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用钢刀可以刻得动,硬度二到三度 ( 钻石十度 ) 的石材,太硬不行,太软也不好,还得考虑色泽及质地等等。


续篇:   忆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二)

上一个 回列表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