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一)
作者:粹 人
特别感谢 王纯杰先生 授权刊登本文
原载於《世界日报》December 02, 2009
(一)
我从小个性内向,常跟在父亲身边,看他披著毛巾,满头大汗地挥写字画;看得出神,也就兴致勃勃地替父亲研墨拖纸,六岁开始临帖习字,在他七个子女中总算有我这么儿继承了他的志趣。
十二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悲恸逾恒,连所创办的「唯他肉松」也没兴趣再继续经营下去,在我二十七岁时也因肝病去世了。因此,每当我见到朋友们的父母亲健在,总会让我羡慕不已;无形中导致我喜欢与年长者接近,一方面可以学习他们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老辈的慈晖。
我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对金石特别留意,经常流连在衡阳街的「点石斋」、和平东路上的「大学美术社」等印石店家。有一天,走进了在中华商场三楼的印章专卖店「寿石斋」,认识了在那里刻钮的廖德良兄。德良兄外号「廖一刀」,独步当今印钮雕刻界,获台北市认定为「传统工艺大师」。
民国62年,廖老师年28岁,於中华商场开设「寿石斋」。
1973年,在「骆伯」的首肯与鼓励之下,在中华商场他本店的隔壁几间,开设了「寿石斋」图章店,除自立门户之外,还可以就近关照骆伯。高挂背后的是王壮为「壮公」所送的题字。
图片提供:廖德良
作者王纯杰摄於中华路寿石斋,年轻时期就爱往这地方跑。
图片提供:廖德良
后来,幸运地遇到了领我进入篆刻门槛的心白「小张」先生。如果不是小张先生,我一定还是个「不识个中滋味」的一般玩石者而已。
一九七三年,我们这些印石同好成立了「印石珍赏会」,发起人以齿序论,是张守积、王泽恒 ( 北岳 )、黄灵芝、张金奎 ( 心白 ),然后就是年纪差了一大截的笔者(王纯杰),记得德良兄也是在内的。
大家都本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情怀,让我感受到「以石会友」、「以友广智」更深层的涵意。每次聚会,欣赏到自己喜爱的印石珍宝时,都会令人有不同的领悟与悸动,这几年无限乐趣的生活,真是回味无穷。
「印石珍赏会」的基本活动,就是每月聚会一次,大家轮流选个主题,好比「红色印石」,这个月每个会员就把自己手边收藏的、或是能找来的「红石头」都带来,大家一起欣赏、观摩、比较,还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我今天对印石的认知,可以说都是那些年学到的。当年来参加「印石珍赏会」的学者名流真是不少,像王壮为、曾绍杰、王公简、宋膺三、张慕渔、杨云萍、张直厂、吴堪白、江兆申、耿殿栋、周锦宽、张绍载、张建安、杨作福、梁乃予、陆文云先生都是常客。另外像熊式一、黄杰、秦孝仪、黎东方、青山杉雨以及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等,都曾来参加过我们的聚会。我的字号「粹人」,就是王壮为先生为我取的。
「印石珍赏会」的发起人里面,「二张」( 张守积与张心白 ) 与我互动密切。我们仨那时候形影不离,几乎任何场合只要有印石活动,就会见到我们。
台湾有句俚语「笨猴玩石头」,大家见到我们如此疯石头,就用这句话来取笑我们。我们不但不在意,原本属猴的大张,更是「嘿嘿」一笑,表示认了。玩到后来成了精,藏石界还送给了我们仨「两张王牌」的绰号。
我们上山下海到处去找石头,真是不亦乐乎。刻印的石头并不是随处可拣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用钢刀可以刻得动,硬度二到三度 ( 钻石十度 ) 的石材,太硬不行,太软也不好,还得考虑色泽及质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