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二)
作者:粹人
特别感谢 王纯杰先生授权刊登本文
原载於《世界日报》December 02, 2009
(二)
我当初开始收藏,完全是被印石之美所吸引,一直到我遇见小张先生,他说我字写得好,鼓励我刻印才能对石性更深入了解。我当时年轻,被他一捧就上了钩。心白先生教我刻印要先仿刻,选择平整的汉印学著模仿,然后四个字摹三个,自己篆一个试试,依次渐进。他还用锉刀为我磨制了第一把刻印刀,为我买了字书「印文学」。心白先生不善言辞,每次我刻好的印请他指正,他总是看了看,什么也不说,拿起刀在印上戳几下,就能使整个印面立刻改观。
心白先生当年是台北数一数二著名的牙医,他把病人的牙齿都当做艺术品看待,而每一方到他手上的印石,他又把它们看成病人的牙齿来细心整治。所以他的诊所很自然就成了大家的「印石美容院」。我们收藏到的旧章新印,即便是一块石料,第一件事就是送到「中华牙科诊所」请他诊断、处理。
我和同是福建同乡的大张守积先生,曾经远道由台北专程到高雄一家砖厂去找印材。当年有一种在进口产地证明书上注明「泰国清迈」的叶腊石,原是烧制高温耐火砖的材料,却被商人发现其中有可以做为印章的石材。台湾第一家电脑公司的负责人王公简先生不相信这些石料产自泰国,由於当时两岸尚未交通,认为很有可能是由大陆寿山转口泰国来台。先生就为这一类的印材命名为「泰来石」,以祝「国运早日复苏、否极泰来」,一语双关寓意深长。「印石珍赏会」期间,我们上山下海,到处去找的就是这种泰来石。
泰来石・马上封侯・廖德良治钮
泰来石色纯净者不多,此乃高品级。
泰来石・狮钮一・廖德良治钮
泰来石色纯净者不多,此方亦属高品级。
在此之前,篆刻界若谈到印材的产地,不外福建寿山、浙江青田、浙江昌化三地最为著名,现在又多了一种在台湾独特的品目「泰来石」,其色泽、质地均与寿山石极为近似。当今手头上拥有极品泰来石最多的,应属大张先生和我两个人了。
泰来石・狮钮二・廖德良治钮
多有花色纹路,雕钮需相石布局功夫。
泰来石・螭・廖德良治钮
两年前过世的北岳先生是一部金石篆刻活字典,当年我在收集印章时,眼里只知印材,而北岳先生则以他过人的记性,收藏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明清篆刻家作品,由於卖家不识货,通常价格还不会太贵。殊不知好的篆刻作品,经常是在最普通的石材上成就的。只可惜北岳先生晚年失忆,篆刻界与他家人又没有接触,听说许多印面都在 eBay上贱卖了。北岳先生桃李满天下,在我的心目中,先生应是二十世纪后半个世纪影响台湾篆刻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九八○年来美后,定居於文化气息浓厚的华府郊区。兴之所趋,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当地各项文化活动,周末在中文学校教书法,也在不同场合为侨社团体作书法示范和展览。
一九八八年内人病逝,我随即从职场退休,调整身心后,在佛烈尔美术馆的中国书画部担任义工,这些年来涉猎了不少流落海外的遗珍与第一手的宝贵经验,其中包括整理张大千的印章以及王季迁、谢稚柳、汪亚尘、林语堂、张充和等名家的收藏物品,受益匪浅。两年前又受邀至美国国会图书馆,替亚洲部书写善本书目及一些印章考证的工作,也是份令人兴奋的好差事。五年前受聘於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书法课,指导外籍学生如何由学习书法,去领悟东方文明与修身哲理。
以前我相信天下无难事,现在发现写文章太艰苦了。可是不读不行,不写也不行,有些与印章篆刻有关的来龙去脉故事,应该是与大家分享的,北岳先生地下有知必当有以助我。谨以此文纪念并感谢「印石珍赏会」的老朋友们。(完)
硕果仅存的三人,左起:廖德良、陆文云、王纯杰。
摄於吴平「吴老」告别式之后的相聚。「印石珍赏会」就剩咱仨人了,想起吴老也是一位爱石成痴的同好,而陆老今年也八十八了,端起眼前的老挝石,还是跟以往一样品头论足了起来,顾不得年纪大小,嘻笑怒骂不输当时,印石拿起来还是往脸上抹了过去。嗯,年纪还是有差,油水变少了……
摄影:赵贵雄
☞上篇:忆 一九七三台北印石珍赏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