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那些年 那些事
2
印石珍赏会
3
缅怀 台北印石珍赏会〔上篇〕4
https://www.liaoyidao.com.tw/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许肖仙与大千先生印与一方煨乌印章的重逢・志念原主许老先生廖德良  原著口述赵贵雄  编撰补遗最近友人收藏到一方黑色寿山石印拿来与我共赏,印面为张大千先生为许肖仙先生所刻,篆文为「许氏小仙平生神游珍秘之宝」,边款为「小仙道兄属 大千」,且王壮为先生又为此印作边款铭记,款文内容为「大千画法绝代 时亦作书治印并轶凡蹊 此其三十年前 为肖仙先生所作 承示属提 戊戌夏日壮为」。「许氏小仙平生神游珍秘之宝」 边款「小仙道兄属大千」边款「大千画法绝代 时亦作书治印并轶凡蹊 此其三十年前为肖仙先生所作 承示属提 戊戌夏日壮为」戊戌年为民国47年,往前推卅年,那就表示此印应该是民国17年左右创作完成。而民国47年当时,王壮为先生应该还在陈诚先生处担任机要秘书。在2017年嘉德春拍『旧日风雅——张群自用印专题』中,有一方也是在民国47年,陈诚先生嘱壮为先生治印,篆文为「人生七十才开始」,石材是寿山田黄薄意扁方章,在收藏盒还有陈诚先生亲笔题字落款,由此可窥探那个年代的背景关系。直到陈诚先生仙逝,老蒋总统为感念其情谊,指示要妥善安排为其工作的部属,壮为先生在那时被安排到交通银行任职,李犹先生那时还是他的上司。至於壮为先生与许肖仙先生交往经过,我并不清楚,只记得当时认识许肖仙先生时,他与壮为先生已有交往。后来,在摩耶精舍捐给台北故宫的『大千先生平居自用印』当中,壮为先生就有八方印章,而大千先生自刻的自用印也有五方。那时才想起,每当大千先生回台,许肖仙老先生都是摩耶精舍的座上宾,想来在那年代,艺文界与政要之间的互动紧密,非一般人所能得知。印石珍赏会,结识许老先生许老先生本为江苏常州人,其父亲在京沪为丝业巨子,晚年病逝上海,许老先生承其余荫一直隐居沪上,从其同乡会上的些许讯息得知,在上海时期,应该就常游於艺术文玩之间。民国卅八年,大陆军事形势逆转,遂只身携大批古玩书画来台,因出走仓促,以致妻女未能同行,可想其精神与起居备极孤苦。而我与许老先生相识,起因是民国62年时,好友张心白先生在松江路上开设的「中华牙科」。当时老一辈的印石爱好者,於此成立「印石珍赏会」,诊所内每月举行一次赏石聚会。许老先生与张心白先生本为旧识,他乡遇故知,又皆是艺术的创作与爱好者,进而相识而聚。许老先生偶至此会,而我与许老先生就是在此赏石的聚会上认识的,印象中许老先生相当内向斯文,身形微显瘦弱,当时(民国62年)已七十多岁。许老先生来台之前是上海申江纺织厂的少爷,当时有听闻张大千先生游於上海时,与其家族有过交往,我想这枚印章便是当时大千先生与其交流所作。大约民国70年,心白先生前来,提及许老先生只身来台,租屋独居,而现居原屋主欲将房屋收回,请我帮忙找房子,最好有熟识的人住在附近比较安心。当时,我约略探访一下,想起有一位好友张又仁先生,从事台湾玉雕刻,在台北新店的五峰路上租了一间日式旧宿舍,后院刚好还有一间独立的储藏室可以分租给他,所以许老先生便透过我当介绍人来入住,也相当满意。可惜於民国71年(壬戌年)某日,在其住处不幸发生火灾,朋友张先生发现许老先生住处冒出浓烟,赶紧冲上前去拍门呼叫,在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许老先生慢慢开门出来,手中仅只捧著祖先牌位,唉!这就是当时多数渡海来台人民的写照,客寓他乡,只有祖龛联系著故土情怀。在消防人员灭火后清理火场,发现一些瓷器字画收藏大多付之一炬,只剩一只小铁箱里有数方印石,这方寿山石就是里面其中之一。此方寿山石章的印钮,原本刻著两只狮子,大狮子上面的小狮子,因火灾而有毁损,当时经我简单修整而有现在的形貌,后来为我们石友张守积先生收藏。 许肖仙先生的这方印章,遭祝融煨乌受损,经廖老师修整。 许老先生经过这场火灾之后,其身家财产几乎一无所有,从此身心状态每况愈下,得心白先生收留,在诊所后的小房间里勉为栖身。可惜在隔年,许老先生於诊所房间前因身体不适往生,当时得知此事感到相当惋惜,也因重逢此印石,回想起这段已过卅多年的往事。友人希望我把这段经过记录下来,让后人得以了解此方印章的渊源由来。其实不仅是此方印章有此历程,印钮篆刻在台湾的发展,在那个年代里都是充满著文人政要之间的交流轶闻,也记录著大时代迁流里的生活辛酸,和一种单纯的满足。那一种浓郁的人文风情,是现今印石收藏者难以经历体会的。2017/9/28  廖德良 记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许肖仙与大千先生印 2025-05-05 2026-05-05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一刀无二心♦廖德良印钮系情 108 台北市万华区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5-0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liaoyidao.com.tw/hot_328561.html
传习艺生招生中,经验年龄不拘,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信联络【113年度印钮工艺文化传习计画】赞助单位:台北市文化局。 {工巧明} 单元→印钮传艺教学影片,欢迎订阅YouTube频道。 {一刀无二心}国宝印钮雕艺大师。廖德良一刀老师。第一手记录。经典名作。深度赏析。一窥印钮艺术堂奥。藏家同好推广交流。


缅怀——台北印石珍赏会〔上篇〕


作者:王纯杰

图片提供:王纯杰
原载於《联合文学》NO.397 NOV.2017.

  

二〇一七年六月六日我再次返回台北,一路上思念著两位甫过世的忘年石友,诗人黄灵芝与企业家张守积先生。
回忆四十四年前(1973),我们一群在台北爱好印石的朋友成立了一个「印石珍赏会」。会址设在小张心白医师的中华牙科诊所,每月定期聚会切磋玩赏。成员多为学者雅士、各方豪杰,其中有王公简先生(以下先生略)、王壮为、曾绍杰、宋膺三、许小仙、张直厂、张慕渔、杨云萍、杨作福、耿殿栋、张绍载、张建安、吴堪白、江兆申、梁乃予、周锦宽、陆文云、李来仪、黄尝铭、雕钮名家廖德良等。

 

 b200d27fce3c9e823d280851ac202a42.jpg
大合照
笔者所摄「印石珍赏会」成员与美国大使安克志合照前排右一张直厂、右二廖德良、右三熊式一、右四王公简(抚洲先生)、右五黎东方、右六张心白、右七安克志、右八宋膺三,后排右一耿殿栋、右二陆文云、右三王北岳、右四安拙庐(大使公子)、右六黄灵芝、右七张守积、右九杨云萍、右十周锦宽夫人、右十四张绍载。
 
最初印石珍赏会发起人,则由张守积、王北岳、黄灵芝、张心白,与我王纯杰五人具名。其他四位发起人年龄皆长我约十五至二十岁,这「忘年之交」的真实体验,至今仍让我感触至深。我之记文於此,是为纪念这四位石友均已相继辞世,当初「印石珍赏会」创始人仅剩下了我一人。我应该将我所知道的一些逸事写下来,一则与大家分享,再则也为自己追忆这一段真挚的情谊。


首先说在中华商场遇到的小张心白医师。
当年他已有耳疾,走路时平衡感很差。记得第一次碰面那天,就要搭在我的肩膀上才得走稳,这一搭就搭成了终生的忘年交。松江路中华牙科诊所与我工作的八德路很近,我每天中午就到诊所包伙。诊所后进住著当年上海纺织业巨子、收藏家许小仙。老先生晚年守著一筒仅余的藏物居无定所,小张先生就留他住下了。想是小仙公对我这小辈印象不错,在他过世前几天,拿著一枚小领管到我跟前说:「这是我的幸运儿,送给你留著!」感激之余,特别请张直厂先生替我凿了「平安」二字,这方章子四十年来跟著我天南地北从未离身。

 

c8668f2443c416b2c6051174829221b9.jpg

羊脂白玉印・平安/印面・张直厂


【王纯杰教授 简介】

字粹人,一九四七年出生於台湾台北市。其父王景阳先生为当代名书画家,幼承庭训六岁习书法,大学期间开始学习金石篆刻。

一九七三与台湾当代书法篆刻名家创立「印石珍赏会」,耳濡目染,益上层楼。大学毕业后,游学日本,一九八〇年移居美国。
王粹人曾服务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Library of Congress, Asian Division)协助中国书画、篆刻之研究,并合编《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古籍藏书钤记选萃》;一九九八年起在美国史密森国家博物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所属佛利尔、赛可乐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任研究专员。
二〇〇四年受聘为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东亚书法客座教授。
二〇—〇年荣获中华民国第十六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中华书艺奖」。
二〇一四年受聘为马利兰州艺术委员会(Maryland StateFine Arts Council)及史翠摩艺术中心(Strathmore Arts Center)年度篆刻及艺术导师。
二〇—五年自乔大退休后,继续於史密森协会及其私人工作室教授书法。
 

 缅怀——台北印石珍赏会〔中篇〕
(续述张心白先生)

上一个 回列表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