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台北印石珍赏会〔下篇〕
作者:王纯杰
图片提供:王纯杰
原载於《联合文学》NO.397 NOV.2017.
我之所以称王北岳先生为「篆刻教育家」,实因在我身边认识了好多位先生「子」字辈杰出的学生。其中包括当今艺术史领域知名的张子宁兄及两位住在美国维州的曹氏昆仲子律、子放兄,这二位的篆刻造诣绝不让当今领军名家,此外台湾还有荣获韩国双年展大奖的子昭黄尝铭兄等人。我去国太久,必有许多遗漏,但就这四位弟子便可看出北岳老师杰出的成绩。
先生生前是一部篆刻活字典,不但著作等身,收藏更是可观。子宁兄在美国首都佛利尔美术馆任职时,原有意将北岳先生的收藏集中一处以供人研习观赏,可惜此事未成,如今陆续在拍卖会上见到先生的收藏分散各处,至为可惜。北岳先生最后出版的《印林见闻录(一)》,其(二)则於先生捐馆后由学生续成。这两册遗作勉励我应该将一己所知公诸於世,虽仅小众,亦当不乏印史之意义。
第三位黄灵芝先生,日据时代即已为成名的日本徘句诗人。光复后,台湾诗坛要求先生改以台语写诗,先生拒绝改变,认为任何文字所表达的诗情诗意应该都是美好的。黄先生拥有几方绿色的印石,不知出处。来美多年后,我在祝绍周将军与居正院长后人家里先后见到同样的印材,其中一方的边款上还注明了产地。为此一直都想连络先生吿知。
数年前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则黄先生荣获日本诗坛大奖的消息,见到他羸弱弓字的身躯出现在领奖台上,发表得奖感言。说起台湾做满月送人红蛋的习俗,收到的亲友要回送一颗石头,以祝福新生婴儿生命像石头一般硬朗。我听了心头一阵暖意,到底是爱石的同道,再老也不会改变。我数度试著连系先生想要吿诉他,那些绿色的印石是产自陕西略阳县,民国初年发掘到的!
陕西略阳石
大张守积兄应该是这两年去世的。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二〇一四年和廖德良兄一起去青田街看他,他人不在家。我们等了一会儿,结果在出来的路上,碰到外佣推先生坐著轮椅从大安森林公园回来。看到我们,他叫一声:「纯杰,嘿嘿,回来罗,肚子变这么大了!」我听了既高兴又难过,原来一个精力充沛、活力十足的人,竟会变得失智,而却又还记得我这小友!我用「企业家」来形容大张先生,是因为他做事有魄力且善於经营。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当年我们会一路从台北到高雄,专门去耐火砖厂捡选印材,也是这种精神力量使然。这些时,之所以确定大张先生去世,是在拍卖会图录上看到一批由大张守积先生收藏,廖德良兄制钮的五方拍品,一看就知是泰来石,蓝布印盒上都是由小张心白先生题签的。
睹物思人,往事如烟。那些让我大开眼界的场面,那些教导我学习探索印石奥秘的恩师老友,还有一幕幕传统文人对人、对事、对物之微妙互动,那个年代台湾社会爱石收藏族群的盛况与教化,永远长忆心头。二〇一七年六月十九日亚洲之行归来,将有感记下免其遗忘。纯杰记。